首页 > 吉日

孔子登山打一字是什么字(“登泰山而小天下”是怎样产生的?)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成书于战国前期。《论语》中有不少言论是值得人们深思的,而“孔子登山打一字”的故事,则可以看出孔子的博学多才和对弟子的悉心教导。
这是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讲的是孔子曾跟随颜回到泰山脚下游玩。颜回见此山险峻异常,就建议孔子打坐冥想,因为这种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也没有什么危险。不料孔子却说:“当我登上泰山时,看到的一切都很普通。”


(一)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479年,享年80岁。
孔子早年生活贫困,后在鲁国做官,因主张“克己复礼”、“修己以安百姓”而为世人所重,被称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一个全才式的人物。孔子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春秋》)。
孔子曾进行教育实践活动。他建立了私学,将有文化的弟子不分国籍、地区和性别集中在一起教育,孔子把有学问的弟子分为四种:贤、能、德、知。
四种学生各有所长。他要求学生立志要正,要努力学习知识,同时要注重道德修养。
孔子*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后人为纪念他的思想与贡献把他葬在孔林里。

(二)“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含义

在孔子的眼中,天下只有鲁国、宋国三个*,其他*都是他所不屑于理会的,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去理会。我们知道,《论语》中,记载孔子思想的文字很少,但后人读到其言论时往往将孔子的思想联系到当时社会现实中去理解。有一次,孟子就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玉振之谓也。”(《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说:孔子的学说是集大成的,他的学说就像钟磬的声音一样洪亮、清晰、清脆;就像黄金发出的声音一样明亮、响亮。我们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孟子对孔子思想是非常推崇的。《孟子·离娄下》中说:“尧舜之道,可传于民,可由于世,而莫之与俗。非其道则得之于人而已矣。”

(三)“孔子登山”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论语》中的“孔子登山”故事,通过孔子与颜回两人的对话,表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中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孔子劝其弟子颜回不要饮酒,颜回不听;孔子教弟子宰予要“毋友不如己者”,宰予却以“友直、友谅、友多闻”为座右铭;孔子让弟子子贡去买肉时不要多要;子路在孔子面前说话不注意礼仪等等。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必须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要有客观的认识;人要虚心好学,博览群书,不能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人要谦虚谨慎,与他人相处时不要咄咄*人。
这些故事都是古人通过亲身经历得来的,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先贤的思想和智慧。

(四)“孔子登山”故事的启示

孔子登山,除了要向人炫耀自己的学识和才华,还想告诫世人:当一个人开始自以为是时,就不会再虚心向别人学习了。因为,他已经把自己看成了“了不起的圣人”,因而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犯这种错误。在我们的工作中、学习上常常会有人表现出自以为是的态度或行为,他们可能会说:“我就这样了!”“我习惯就是这样了!”“我这样也挺好!”“我怎么跟你们不一样呀?!”等等……可是当你一旦与他或她接触后就会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是如此的幼稚和无知,于是你就会感到他们太可笑了。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时刻警惕自己不要犯类似这样的错误。

(五)对学生的谆谆教导

孔子带学生到山上游玩,对学生的教育可谓无微不至。这点在他的很多教育观点中都可以看得出来。例如,孔子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学生的好坏,不能以老师的才能、地位等来衡量;学生有好有坏,也不能以老师的身份来判断。这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因材施教。又如,在孔子看来,“过则勿惮改”。这句话有两个含义:第一,过则勿惮改指的是要勇于改正错误;第二,过则勿惮改指的是改正错误以后还要继续努力。他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等主张都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此外,孔子对学生思想上的发展也是很重视的。如在他看来,弟子们已经能够体会到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了,可以去追求“君子”这类更高层次的理想人格了。可见他是很看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

(六)“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出处

“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最早见于《论语·泰伯》篇:“子曰:‘登泰山而小天下。’”《论语·泰伯》篇为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全文共20句,记载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泰山去朝拜,以显示孔子的伟大。该文开头是:“子曰:‘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句话就是其中的一段,全文如下: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我说的话中没有像你那样好学、不耻下问的人,所以他说自己是‘文’。”
后来有人解释为:“泰山虽高,可登上泰山便觉得它的广大了;学问虽然高深,但不去探求学问却觉得他很深奥了。这便是‘登者小天下’的意思。”

(七)“登泰山而小天下”是怎样产生的?

这里存在着一个悖论。这个悖论来源于《易经》。
《易经》里讲,“易无思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寂然不动”是一种心理状态,“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是一种实践行为。所谓“寂然不动”,指的是对万事万物保持一种“无思”的心态,没有情绪上的波动和不安;“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是说通过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来指导实践。
这说明我已看透了世间的一切东西,不再关心它们了。”这正是对人的认识过程的形象描述。
所以“登泰山而小天下”说的是: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无限过程中一个阶段和一个环节,即认识到了世界的渺小、人生的短暂、世界对个人人生意义的有限等。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2348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