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七夕是几月几号(七夕节都有哪些习俗?)
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起源于汉代,宋元明清时期逐渐流行,是*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比如求仙、乞子、赛龙舟、放天灯、等。
七夕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七姐诞、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节期在七月初七。相传这一天是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的日子。
七月初七这天夜晚,天空出现繁星点点,银河也格外的宽阔明亮,在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人们把这两颗星星称为牛郎星和织女星,或者两颗星合称为“双星”。
七夕夜种下织女的星叫做乞子,每年七夕夜晚种下的星星就叫乞子。因为相传牛郎与织女是一对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恋人。而七夕这天晚上刚好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时刻。
民间传说每年七月初七时天上会出现银河把天上的水收住,牛郎织女能够在这条银河上自由往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便有了乞求婚姻爱情美满幸福的一个节日。
七夕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唐代就被正式定为“情人节”。因为这一天是*人“求爱”的最重要节日。如今七夕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美丽的爱情节日。
七夕七夕节主要是以牛郎织女这一传说故事来作为背景基础的,而在农历七月初七夜晚放上七色彩纸扎成鹊鸟,用它来占卜姻缘运势和夫妻感情是否和睦。
1、七夕拜织女
在七夕这天,有不少人家会选择拜织女来祈求自己的婚姻能够美满幸福。因为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很多人都知道他们两个是不能在一起的,所以很多人会在这一天来拜织女来祈求自己能够早日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还有一些人家会选择拜织女星和北斗星。因为古代在天文学上,认为北斗星是最亮的一颗恒星,而北斗七星会随着季节变换位置。所以人们便认为在每年七夕这天晚上,织女星和北斗星会从天上升起,两颗星星也是一对情侣。牛郎和织女两人就可以通过北斗星来寻找对方,在这一天晚上是不能见面的。而到了晚上,牛郎和织女这两颗星星就会在天空中相遇。因为古人认为如果天上有牛郎星和织女星相会,那么会影响到人间的人们婚姻大事,所以只能在七夕节这一天才能相见。
2、乞巧
七夕乞巧的风俗,从汉代才开始有了记载,乞巧的风俗在南北朝时已经很普遍了。《荆楚岁时记》说:“是夕,妇女乞巧于鹊桥。”唐代是*乞巧风俗形成最重要的时期,许多有关乞巧的诗和传说在这时产生。
七夕乞巧,首先要进行祭织仪式,即“拜织女”活动。这一活动起源于汉代,到南北朝时已很普遍。人们在七夕这天穿针线,或拿着针去比试,说是谁能刺进七根针而不被打破。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从前在一个村庄里有七个漂亮的姑娘,人们叫她们七仙女。
一个名叫织女的姑娘非常羡慕这些姑娘们的心灵手巧,希望自己也能象她们一样。有一天,织女把自己想要用来做衣服的锦线偷偷拿去给村里的一位老婆婆,用它织成了一件五彩衣。老婆婆穿上五彩衣后非常漂亮,大家都夸她心灵手巧。后来老婆婆*后,仙女们为了报答她的恩情就化成了喜鹊在织女星附近为她歌唱。
3、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称“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等,祝福语一般都是“吃了巧果,作出巧人”。巧果的做法多种多样,主要的材料是油和面,将面揉匀后擀成面皮,再在面皮上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然后蒸制或者煎烤。另外还可以将巧克力、果仁、枣泥等材料和成馅料,把面皮包裹在里面制成各种形状。
七夕吃巧果的习俗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据民间传说,牛郎与织女每年只有在农历七月初七才能相会,两人无法在一起生活。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至今,每到七夕节时,各地就有了吃巧果的风俗传统。
除了吃巧果外,七夕还有一些其它习俗:女子们穿针乞巧、陈列瓜果乞巧、佩戴莲花乞巧、摆花乞巧等。除此之外还有放天灯、点河灯等七夕特有的民俗活动。
4、吃巧饼
七夕节这一天,巧饼是一种很常见的节日食品。巧(饼)字与丝(巧)字同音,所以在七夕节这一天,女性们就会用面粉制作成各种小动物形状的巧食,然后摆放在盘子里,摆成一轮月亮的形状,再撒上芝麻作为点缀,最后拿出自家的针线来穿起这些巧食。有些地方还会把吃过巧食的空碗放在桌上,等待银河两边牛郎和织女相会时向他们乞求吉祥好运。
七夕吃巧饼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代《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之月,是夕取以为饵,长寸余,如茶样大。”也就是说七月七日是牵牛星的生日,也就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要吃巧饼来为他们祈求能够找到如意郎君。而到了宋代牛郎织女故事更加发展到了顶峰,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天中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情节:牛郎在家中排行老二,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哥哥叫牛郎、妹妹叫织女。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哥哥娶了个美丽贤惠的妻子叫王母娘娘,但他却与织女私定终身。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当即决定把兄妹俩赶出天宫。此时兄妹俩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天规而万分焦急的样子。他们只好离开王母娘娘回到了人间,从此王母娘娘便不允许两人再见面。后来织女嫁给一个名叫牛郎的平民为妻。夫妻俩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富裕。可是好景不长,很快王母娘娘得知了此事,便带着神鸟织女来到天河边一分为三,将牛郎织女分开。从此牛郎织女每年只能见一面、共饮一河水。
5、穿针桥
此俗流行于江南各地。
七夕晚上,女孩们拿出针线,将一根红绸绳穿过针孔,七个小孔连成一条直线,象征着天上织女星和牛郎星,然后对着夜空许愿。据传说,如果在七夕晚上找到了织女星,那么这一年就会有好运气。在农村里还有“拜织女”的习俗,就是在七夕前几天晚上去农田里摘下刚开花的荷花。等到了七夕晚上的时候把荷花放到河中,然后祈祷自己能得到美好姻缘。很多地方都有在七夕吃巧果的习俗,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是七夕最重要的食品。乞巧果子又名“巧果”、“巧飞”等,是用面做成各种形状的小吃。其中有一种最常见的是七星瓢虫,上面穿孔可以用来摆成各种造型,也可以拿来许愿。
在农村里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比如“七姊妹”又称“七姐儿”等,还有一些地方把七姐儿叫“巧姑娘”等,可见这类称呼的数量有多大。
七姊妹是指在七月初七出生的女子们。
七月七这一天早晨,七姐儿都会拿着针线来到长辈们所说的“穿针桥”上,给他们穿针、引线。
6、鹊桥相会
“鹊桥相会”这个故事流传非常广,尤其是在南方。
七夕乞巧的风俗由来已久,汉代就已形成。《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汉书·礼乐志》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馈祭焉”。从西汉到唐朝,七夕被视为“情人节”。
唐代的七夕是一个万人空巷的节日。这一天,男女老少都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并带上最珍贵的礼物,来庆祝这个节日。人们还要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当时长安的七夕是非常热闹的一个节日。
在唐朝,还有专门为七夕而设立的节日——“女儿节”。唐朝女子除了在这一天穿七巧针乞巧之外,还会有赏桂花、拜织女、吃巧果等风俗。
在宋代的时候,七夕更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不仅有拜祭织女星、乞求智巧等活动,还会有赏桂花、吃巧果等习俗。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113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