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20231016是吉日吗(「—创伤触发警告)


Hi,欢迎来到我为人民读文献栏目~


在本期 「简单心理 WEEKLY」 ,你可以看到:


◍ 情绪劳动的性别差异

◍ 创伤触发警告?可能根本没用

◍ 人们为什么喜欢反派?

◍ 实现新年目标的 12 个方法



01

情绪劳动中的性别差异

对英国约 2,000 名员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女性被同事要求帮忙泡茶的概率(42%)大约是男性的(16%)三倍。

与男性相比,女性承担更多的非工作办公室任务,例如组织员工休假以及为同事准备贺卡和礼物,女性从事类似琐碎的行政性工作的比例为 37%,而男性则为 19%。即使一位女性拒绝了这样的任务,也很可能会请另一位女性代替她。

在中层管理者之中,女性也更多扮演为员工提供情绪支持的角色——她们照顾员工的感受,并向员工表现出乐观、冷静、同情,即使这并不是她们的真实感受。


▷ New York Times


美国社会学家 Arlie Hochschild 于 1983 年首次提出「情绪劳动 Emotional Labor 」的概念,意指情绪具有市场和交换价值,人们需要调节自己的情绪以适应情绪规范,并管理自己的情绪以确保获得工资所需的业务顺利进行。

情绪劳动并非一个性别化的术语。 但隐形的无偿劳动,比如在办公室泡茶,不成比例地落在了女性身上。


就同理心和亲社会性而言,男女之间的差别并不大。然而,女性更能意识到她们的社会性别角色以及顺应这些角色职责的必要性。


这意味着,她们会承担更多隐形的、无偿的劳动,并为之付出工作职责之外的时间和精力——否则就可能被解读为 「不近人情」或「缺乏女性特质」


任何一位职场员工都面临着情绪调节的压力。但对女性来说,由于已经存在的社会期望,这种压力被放大了数倍。



02

为什么人们喜欢电影中的反派

影视剧中的反派越来越受人欢迎,即便是正面角色,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将他们塑造成「反英雄」形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

「坏」特质为何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对 434 名儿童和 277 名*进行了三项研究,以确定人们如何理解反派角色的反社会行为。 结果表明:


儿童和*一致认为反派的真实自我是压倒性的邪恶,而英雄的真实自我则完全正义。 但研究人员也发现了判断中的不对称性—— 坏人比英雄更有可能拥有与其外在行为不同的真实自我。 :反派并没有 看上去那么邪恶,而英雄则里里外外都是好人。


影史最受人喜爱的反派之一:小丑

换句话说,人们认为反派的外在行为与他们内在的真实自我之间存在不匹配。这使得反派形象比英雄形象有更大的反差。 反派更有可能是一个饱满、真实、充满内在矛盾的复杂形象 ,而英雄则大多是表里如一的单调形象。

研究者认为,反派受人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 无论反派的行为多么有违常理, 人们总相信反派依然存在被救赎的可能。


从某个角度来说,人们对「坏」的喜爱也是一种对「好」的期望。毕竟,谁不喜欢浪子回头的故事呢?




03

创伤触发警告?可能根本没用

当电影、视频、文章中的内容可能会引起心理不适时,人们常常使用 「创伤触发警告(Trigger Warning)」 进行提示。

举两个例子:


  • 英国 切斯特大学在 3 本推荐书目后附了创伤触发警告——「我们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可能会导致有关性别、种族、性取向、自我认同等方面的激烈讨论 」。 而这三本书分别是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饥饿游戏》以及《黑暗物质三部曲之黄金罗盘》

  • 去年,伦敦环球剧院对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 《罗密欧与朱丽叶》 发出了创伤触发警告。称其「包含对*、暴力和吸毒等内容的描述,同时包含枪声效果和舞台血浆」,并为观众提供了心理机构的电话。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谁能想到莎士比亚也会需要触发警告)

但它真的有用吗?

弗林德斯大学的 Melanie Takarangi 教授认为, 创伤触发警告 让人产生预期焦虑,增加 痛苦,强化 回避行为。

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的一项荟萃分析发现,创伤触发警告既不影响人们对 材料内容的情绪反应(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也不影响他们对内容的理解。

相反,它可能加剧现有压力源和适应不良行为,而这两者都会 削弱学生的自主性和应对潜在困扰的能力 。另一项实验研究中,在阅读令人痛苦的文学作品前提供触发警告, 会使读者将创伤视为他们身份的核心,过度关注创伤本身。

鉴于以上发现,研究人员认为触发警告不应作为保护心理健康的一种方式。研究者猜测部分原因是:大多数人并不擅长「情绪准备」。即使他们对内容有预期,也不太可能提前做出任何形式的有益行动。

另一方面, 有研究表明,过半的本科生在入学前至少经历过一次不良*,这意味着想要完全避免唤起创伤几乎不太可能。

研究者指出,只有当触发警告作为一个心理关怀体系的一环嵌入其中时,才会成为协助管理和减少创伤暴露的有效工具。至于单独使用有多大作用, 心理学界暂未对此达成共识。




04

实现新年目标的 12 个方法


2023 年,你的新年目标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会在 2021 年调查了 2000 多名成年人的新年目标,其中 45% 与身体健康有关,36% 与财务有关,27% 与饮食有关,25% 与人际关系有关,20% 与心理健康有关。

对新年抱有美好设想从不是一件坏事,但也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将新年目标列为焦虑的来源,因为这些目标往往难以在短期实现,需要付出相当的时间、精力以及意志力。


最终, 大部分希望一蹴而就的新年目标会与春节假期一同结束,剩 下的一小部分能挺到元宵节。

我和我的新年计划

「在实现新年目标的过程中,人们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不切实际的宏大期望」。斯克兰顿大学心理主任 John Norcross 建议: 制定目标时,最好 遵循「 SMART」原则。


  • 具体的(Specific) :花时间思考和研究自己具体要做什么;

  • 可衡量的(Measurable) :将目标量化,无论是减多少体重还是看多少本书,都需要一个相对明确的数字;

  • 可实现的(Attainable) :设定一个宏伟但难以实现的目标可以让你陷入自我感动的愉悦,但设定一个微小且容易实现的目标可以让你真正做成一些事情;

  • 与自己有关(Relevant) :这个目标应当对你来说足够重要,源于自己并且指向自己。如果你想减肥,请确保这是为了你自己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

  • 有时间限制的(time-based) :*在何时开始?要在何时完成?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日期。

制定目标后,行动也必不可少。近期,一篇发表在《Organizational Dynamics》上的文章总结了 12 条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目标的方法:

1. 设定相关「行为目标」。也就是为了实现最终的「结果目标」需要的哪些条件?

1)明确「行为目标」 :达到「结果目标」所需的行动。如果你想要换一份工作,行为目标就可能包括明确新的工作方向、与相关人员建立联系、撰写调整简历、投递简历等等;

2)明确「学习目标」 :实现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3)明确「子目标」 :实现目标途中的小里程碑。可以显示结果目标进度,并可以提供不断前进的动力。


2. 建立内在动力

4)将目标与激情联系起来。 大多数电子游戏在这方面都做得不错,你可以将目标的不同阶段划分成类似的游戏段位——青铜、白银、黄金、铂金……把目标想象成打怪练级可能会更有动力;

5)进行心理对比。 将你目前的状态与你期望的未来状态进行对比,这种方法在饮食、锻炼、提高成绩或减少饮酒等方面尤其有效;

6)建立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你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设定可以实现的子目标(参见第 3 点),确保自己拥有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参见第 8 点)可以有效地在初期建立起自我效能感。

3. 打造有利环境

7)明确实施意图。 它规定了何时为目标做出行动,这些意图增加了实现任何目标的可能性,两种常见意图是: When-then 」意图, 当我很想吃零食时,我会喝一杯水,然后等 10 分钟,看看我是否仍然觉得需要零食; A fter- then 意图,如: 每天 吃完午餐后,我会关掉手机,在绿色的地方至少步行 15 分钟

8)确保资源充足。 这些资源可能包括充足的物质基础、他人的支持、时间和精力等;

9)通过自我反馈来衡量进步并纠正错误。 比如问自己这段时间完成了什么?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提升空间?如果不顺利,是什么造成了这些问题?

4. 预测和管理障碍。任何计划都不会一帆风顺,要现实地对待冲突、干扰甚至是失败

10)预测干扰因素。 生活中总会出现其他事对你的目标造成干扰,不论是繁琐的家庭事务还是常见的倦怠和低落,预先考虑出现相关情况时的应对方案;

11)犯错了也没关系。 犯错在完成复杂任务时相当常见,许多研究已经证明犯错可以提高成绩和效率;

12)继续建立目标。 即使你的计划已经彻底失败,这段经历也不会毫无意义,你还有 2024 、2025 以及未来的许多个年头,拥有重新开始的勇气更重要。

研究作者 Peter A. Heslin 指出:「你不必做到所有 12 项,实践其中的 3-5 项就能够产生很大的不同」。

希望大家都能在 23 年

实现 22 年没有完成的 21 年目标!

参考文献

————————

Peter A. Heslin, et al., Goal enablers: Evidence-based ways to turn your goals into reality,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022). DOI: 10.1016/j.orgdyn.2022.100944
India Bryce, et al., Pulling the Trigger: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Trigger Warnings as a Strategy for Reducing Traumat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rauma, Violence, & Abuse (2022). DOI: 10.1177/15248380221118968
Victoria Bridgland,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rigger Warnings, Content Warnings, and Content Notes, Preprints (2022). DOI: 10.31219/osf.io/q*9m
Valerie A.Umscheid, et al., What makes Voldemort tick? Children’s and adults’ reasoning about the nature of villains, Cognition (2023). DOI: 10.1016/j.cognition.2022.105357
https://phys.org/news/2022-12-emotional-labor-isand-falls-women.html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0786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