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结婚吉日的禁忌千万要注意(正月十五的习俗有哪些?)

今天是元宵节,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或者“灯节”,在我国各地有观灯、猜字谜、舞狮子、踩高跷、放*花等习俗。从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正式意味着过完年了。

正月十五以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相传佛教有正月十五点灯敬佛的做法,东汉佛教传入我国后,汉文帝为了弘扬佛法,于是下令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人们为了祈求平安,点灯敬佛的习俗也就传入到民间,后逐渐演变成正月十五“赏花灯”的习俗。


正月十五这天满街挂满灯笼,有宫灯、鸟禽灯、兽头灯等,在古代为了让人们能够通宵观灯游赏,节日期间还会取消平时的宵禁,即所谓的“金吾不禁”。元宵赏灯也为青年男女创造可“传情达意”的机会,因此元宵节也是我国古代的“情人节”。

元宵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其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老人说“做3事,忌3事”,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那么分别说的是哪3件事?

正月十五“做3事”


一、吃汤圆

正月十五吃汤圆的习俗由来已久,记得小时候每到正月十五早晨起床总能吃到热腾腾的汤圆,母亲用白糖、苏子、豆沙、枣泥等为馅,然后用糯米粉包成圆形,由于“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这天吃汤圆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


特别注意:

在北方有的地方叫吃元宵,元宵和汤圆的最大区别是:汤圆是用包的,而元宵是用滚的(馅料裹上糯米粉,然后不断的“滚”成的);汤圆一般都是水煮,而元宵可以汤煮、可以蒸食、可以油炸。


二、送孩儿灯

出嫁的女儿逢第一个灯节(元宵节),一般的都要由母亲送花灯给女儿和女婿,由于“灯”与“丁”是谐音,因此这天娘家给初嫁女儿家送花灯,寓意着“添丁”,送花灯时要送双,寓意着“儿女双全、吉祥高照”。如果女儿已经怀孕,在这天同样可以送一对小灯笼,寓意着平安、吉利。

正月十五“送孩儿灯”虽然看起来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但这是人们祈福的一种表达方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走百病

“走百病”俗称“走桥”,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消灾祈健康的习俗,古人认为这天见桥必过,那么就能祛病延年,因此古代的人们在这天都会结伴出行,希望能祛除病症。这听起来同样很迷信,但是这反映了人们祈求身体健康、祈求长寿的心理,元宵后阳气勃发,我们出门走动对于身体的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正月十五“忌3事”


一、不洗头、不理发

古代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利用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财、祈求光明之意,这天人们挂灯笼除了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外,其蕴含的更深意义就是求子添丁、祈福纳财、辟邪保平安。

而头发的“发”和发财的“发”是同字,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忌讳理发、忌讳洗头发,这样会把一年的财富给洗掉、剪掉。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过在正月十五属于月圆之夜,阴气会比较重,这天不洗头发对身体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二、忌回娘家

在农村很多地方都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嫁出去的女儿在元宵节不能回娘家(元宵节看见娘家灯对婆婆不好),二月二龙抬头不都回娘家(对公公不好),在清明节也不能回娘家(对娘家不好),这具体的是什么原因?我认为完全没有科学根据。

这仅仅是古代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恶意设下的诅咒,其目的就是阻止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古代重男轻女,很多人有大男子心理,认为女的嫁过来就属于自家人了,因此不希望过节的时候女的回娘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认为回不回娘家在于自己,如果想回啥时候都可以回。


三、忌动土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这天阴气比较重,在很多地方都有忌讳这天动土、忌讳这天结婚的习俗,虽然没有多大科学根据,但也是为了图个吉利,毕竟正月十五是过年的最后一天,年过完也就意味着“百无禁忌”了。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9667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