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2020年立秋时间(立秋吃什么?)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反映自然界天气变化的一个重要节令。立秋表示秋天开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
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这时的天气开始由热转凉。“秋”就是指暑天的结束,暑气基本消尽,天气变得凉爽。
*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这时因为早晚温差较大,会感觉到凉爽,所以有“凉风至”的感觉;其次地面表面的热空气被刮到高空中去,遇冷便会形成“白露”;再有由于白天热空气仍然很高,到了傍晚时它便会向南飞走,所以产生了“寒蝉鸣”的景象。


一、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我国各地秋季气候由热转凉。

在古代,立秋代表着秋季正式开始。因此,古时人们有“秋后问斩”的说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意味着秋天开始,农作物进入成熟阶段;草木开始凋零,进入冬眠状态;天气变得凉爽,一些热带水果也开始成熟。
立秋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意思是说雷在收了,天气开始变得凉爽了,蛰居的小虫要躲进洞*里去了,河流也渐渐干涸了。
这一时节天气逐渐凉爽起来。人们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收藏夏天消耗的能量。在养生上应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益胃生津的食物,如莲子、百合、银耳、雪梨等。还可以多吃一些有去燥效果的食品,如芝麻、核桃、花生等。

二、立秋标志着一年中秋季的开始,秋天自此开始,气候由热转凉。

在这之后,太阳黄经为135度,这段时间就是所谓的秋老虎。秋后热*牛,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立秋后气温虽然还很高,但雨水开始减少,天气也变得干燥起来,昼夜温差开始加大。
人们常说的“秋凉”并不是指天气转凉,而是昼夜温差加大,人们容易感到丝丝凉意。由于夏季酷热未尽,许多人还有“苦夏”之感。
立秋后,日照减少,风多干燥,常会出现一些秋燥*。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
俗话说:“一场寒”。入秋后气温逐渐下降的同时,也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时期。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鼻炎等病患者要注意防寒保暖和保养肺气;感冒、咳嗽等病患者要注意清热祛痰,调理脾胃功能;平时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

三、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暑气将尽,早晚天气开始转凉。
二候白露生,早晨气温较低,地面的露水到了中午气温高了便蒸发掉了,而到了晚上气温低,露水就凝结成露珠。
三候寒蝉鸣,立秋过后,很多蝉开始鸣叫。
立秋时节气候由热转凉。人们也逐渐由苦夏的中暑、乏力等不适状态中恢复过来。这个时候人们往往会感觉到天气的变化。由热转凉,其气候特点是昼热夜凉、清爽宜人。
这一阶段饮食调养应以健脾去燥为宜。俗话说:“秋后一伏,没吃饱就容易生病”,所以在这个阶段要特别注意饮食调养,防止秋燥伤人。
立秋之后由于气候的变化较大,人们会有一个不太适应的过程。所以在饮食调养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尤其是肠胃功能比较弱的人群应该特别注意。
同时也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以适应秋天这个成熟、收获的季节。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是很重要的事情。

四、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它刮到身上已经有了凉意。“二候白露生”,此时由于气候干燥,早晨也会有雾气产生。“三候寒蝉鸣”,是说此时寒蝉的叫声,会比往常更加凄切。
每年8月7—9日之间为立秋。立秋一般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意思是说当秋天来临时,风会变得越来越凉;露水开始凝结成霜。
另外,秋分这天是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赤道附近的过程,全球各地昼夜温差较大,“一场寒”、“一场秋风冷似春”、“一场凉”。

五、在立秋之日,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认为贴秋膘可使人身体健康,防止肥胖。

俗话说“七月伏天,吃西瓜”,伏天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吃上几片西瓜,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立秋这天许多地方流行吃西瓜,而且是现买现吃,但一般家庭也都会存一些西瓜,以备不时之需。有些地方的人立秋之日吃西瓜,“啃秋”。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还流行立秋这天要“咬秋”。据说,在立秋的早晨吃西瓜可免秋痱子。还有人说“立秋之日吃瓜能解暑”。另外,人们还认为在立秋这天不洗头也不剃头,可以避免秋天和夏天的烦恼。在我国很多地方,人们都会在立秋之后进行“贴秋膘”。
一般都是选择一些肥而不腻、香酥可口的食物为主食。在江南一带习俗是“贴秋膘”要吃烤肉、红烧肉等食物。而北方则是“贴秋膘”用炖、煮、蒸的方法较多。
但无论北方南方对立秋都有不同的民俗讲究和禁忌:
立秋日当天妇女不洗凉水澡,说是立秋洗凉水澡对身体有损害。
有所谓“秋后一伏热*人”的说法,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不爱出汗,讲究“秋捂”。
饮食方面要少吃辛辣之品以及多食酸的食物。

六、“贴秋膘”之俗起于先秦,流行于汉魏。

在立秋这一天,北方人有“贴秋膘”的习俗,吃一顿肥而不腻的肉,喝两盅香飘四溢的酒,好不自在。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后气候已开始凉爽,人们自然要补益一下。“贴秋膘”也是同样的道理。
立秋后天气会慢慢变凉,为了能使身体更加健壮、更有力气抵御严寒,因此很多人会选择进补。但是在我国古代,人们会把秋季称为“收”,所以人们就认为秋补应该顺应时节养精蓄锐。但是贴秋膘也不能太盲目,立秋后贴秋膘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我国南北差异较大,不同的地域气候和生活习惯不同,所以贴秋膘也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决定。
从养生角度讲,贴秋膘要注意不要过多地吃肉。建议多吃一些蛋白质高、脂肪少的食物为宜。

七、古代在立秋这天除了吃瓜之外,还有“食果”的习俗,民间有“食瓜亦食终”的说法。

立秋吃什么?
1.“贴秋膘”,是*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食俗。相传,贴秋膘可以让人增加体重,达到减肥的目的。因此,古代的“胖人”们往往在立秋之后开始贴“秋膘”,用肉食等补品来弥补夏季的消耗。
2.吃西瓜,古人认为立秋之后天气依然炎热,“暑易入心”,而西瓜味寒质凉,有清热除烦、透疹解毒之功。
3.吃梨,因“梨”与“离”谐音,有别离之意,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此外还可多吃些葡萄、柿子等水果。
4.喝粥,由于秋季气候干燥,人们很容易出现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而食用粥有助于补水、润燥等。如粳米粥、雪梨粥等。
5.吃藕:藕具有养阴润肺的功效,且富含铁元素。经常食用鲜藕或用藕做成的莲藕汤可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
6.吃花生:由于花生的营养丰富还可以养颜、润肺、抗衰老等功效。
7.吃猕猴桃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微量元素含量,所含维生素C是苹果的10倍以上。这种水果营养价值很高并且非常美味,因此被誉为“水果皇后”。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3414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