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优游自在的意思(《庄子》中的无为之治)

优游自在的意思,就是悠闲自若。
在老子看来,这是一种境界。从“优”和“自”两个字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庄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里的“不争”,是一种自我的平和,自得自在。
这种平和自得的生活态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说,走路时悠闲自在,而不是急急忙忙;吃饭时悠闲自在,而不是狼吞虎咽;对人说话时悠闲自在,而不是咄咄*人;与朋友交谈时悠闲自在,而不是盛气凌人……
这就是一种从容、宁静、平和的生活态度。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说:“我的生命有限,所知道的知识却无穷无尽。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就危险了!知道得越多就越危险!因为知识会侵蚀人的心灵。”
庄子说:“所以我宁愿像飞蛾一样扑火,扑向黑暗;也不愿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
飞蛾扑火似的执着、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牺牲精神;以有限追求无限的人生态度,都是庄子所提倡的人生态度。


一、老子的逍遥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任何事物,从产生到灭亡的时间都是相同的。这就是道,这就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要顺应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自然、从容、安逸的状态。
“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八章)。“慈”,就是要对人慈爱;“俭”,就是要俭约;“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要保持一种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如果人们总是过于紧张地追求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话,那么这世界上将没有人会快乐了。

二、老子的无为

《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这是老子所强调的无为之治的真谛。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在社会治理方面,要采取不干预、不侵犯的态度。也就是说,*要以不干预人民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发展为前提,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本性来创造自己的生活和生产。
老子所说的无为之治,可以看作是一种顺其自然、为而不争的治道。这种治道主要是通过调整社会结构和自然结构来实现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老子所说的无为之治,主要是指社会结构方面,在思想、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采取一些不同于*干预的办法,从而实现对社会结构与自然结构进行调节和平衡。

三、老子的“不争”

老子主张“无为”,认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不争”。老子所说的不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要过分地去争,二是不要过分地去不争。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在《老子》看来,能够“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天下的事情;能够“窥牖”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能够“见天道”就可以知道世间的事情。可见老子认为:知道的人越多,他们就越少知道,这样就能达到一种“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境界;知道的人越少,他们的知识就越多,这样也就能达到一种“知者不惑,仁者不惑”的境界。老子认为:如果你不能做到知与不知之间的界限分明,就是智慧不够。这种智慧不够便会产生“道”。

四、“物物而不物于物”

老子在《道德经》中还说:“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欲呕,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什么是“物物而不物于物”呢?如果我们把“物物”理解为客观事物,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句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可以理解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名”可以理解为客观事物的名称。这种说法有一点模糊性。把“物”、“名”这两个词合在一起,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揭示、认识和把握;而把这两个词分开来看,又是对客观事物的名称。
换句话说,就是把“道”和“名”两个词合在一起看了。比如:道这个概念既可以指自然运行的规律(道),也可以指人(道)和自然相适应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名);所以说它既可以指自然的现象(道)又可以指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名)。

五、“无为”的现实意义

“无为”作为道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无为”思想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古代,统治者提倡“无为”。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就强调“无为”:“夫无为者,不争也,故能成其私。”(《庄子·渔父》)战国后期的齐王李斯也提出“无为而尊者,则尊矣;有为而至者,则至矣。仁义者,圣人之所行也,而天下之所恶也;圣人去甚、去泰,以其不为天下贵也。是以圣者为无为之事,而犹自然之理也。”(《吕氏春秋·审已篇》)这些都反映了老子“无为”思想的积极意义。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的身心更加疲惫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需要一种悠闲、自在和平和的生活态度。如果能够像庄子那样优游自得,就可以从中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解脱和慰藉。

六、结语

《庄子》讲:“其为人也,外举不弃于人,内举不失于心,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何以为。”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只有无私的时候,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内心无私时,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只有内心无私时,才能活得心安理得。
一个人只要做到了不贪图名利,内心就会平和自在;一个人只要做到了不为欲望所困,内心就会豁达快乐。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无己、无名”时,他的世界就会变得开阔、自由、自在。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心斋”时,他的内心就会变得宁静平和;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无我”时,他就会拥有宽广的胸怀。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这样:闲庭信步于天地之间,心之所向处皆是自己想要的美好。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3306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