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夏至三候是什么(为什么夏至三候时间会变短)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夏至以后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发的热量多,气温升高较快。而且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此时雨量增多。另外,夏季降雨分布不均,南方雨季开始,而北方则是雨季刚刚开始。所以夏季天气往往是气温高、降水多、日照时间短。这样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产热多而散发的热量也多,因此夏季容易感到热。


1、阴气增强,昼短夜长

夏至,顾名思义就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间最长。从夏至开始,白昼开始变长,直至冬至,白昼达到最长。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高度角较高。所以夏至时白天最长。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说的是夏至一到,鹿角便会脱落;蝉会因感阴气之生而鸣叫;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生而得名;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生而得名。“半夏”生长在浅海的泥中,靠阳光照射,才能生长。半夏是一种喜阴的植物。
夏至前后,江南地区会有持续三到五天的强降水过程,多地会出现洪涝灾害;而在西北地区往往会出现较强的沙尘暴天气。
夏至前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最高。由于白昼时间最长,阳光最强,因此有“夏至日短之说”。按我国古代历法规定,从夏至日起计算,一年中有24个节气分别于这一天前后到来。按此规定,过了夏至日就进入“三伏天”了。
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北方在这一天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南方则是吃馄饨用以纪念“医圣”张仲景。因此民间有“吃过冬至面喝汤”、“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2、暑热向外发散,夜晚会感到凉爽舒适

夏至日,北半球太阳高度最高,日照时间最长,此后,由于日光逐渐强烈,地面接收的热量逐渐增多。于是人体感觉热,皮肤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散发的热量也多。另外,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很强,易导致人体发生光敏感现象。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从这天起到7月上旬都是一年中太阳直射地面的时间最长、日照最强的时期,俗称“夏至”。夏至后由于昼长夜短,天气变得炎热起来。过去有句俗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这天吃饺子,人们认为这样可以保护自己;夏至吃面,认为这样可以避免炎热之气对身体的侵袭。
此外还有“冬至馄饨夏至面”、“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三庚数头伏”等说法。“冬至馄饨夏至面”,吃过馄饨后的这一天正好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民间还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民间认为冬至这天吃饺子不会冻耳朵。
另外夏至过后气温明显升高了,气候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夏季是人们食欲下降、消化功能减弱的季节。另外,因天气炎热出汗多,身体内水和盐分大量丢失,易造*体体内盐分不足。所以夏至人们常吃些富含咸味的食物以补充因大量出汗而引起的盐分不足。
夏至后雨水增多,天气会变得比较闷热潮湿。所以说民间有“夏雨秋蝉”之说。

3、白昼时间变长,夜晚的时间变短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的最长,且越往北越长,我国大部分地区这个时候昼长夜短。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夏至线),在北半球看来太阳几乎是从东南方向正逐渐偏西偏北移动。在夏至前后的这段时间里,由于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故说“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而这时南半球正值盛夏,“夏至三庚数头伏”是指从夏至日开始计算,三个庚日即为一伏。“伏”就是指炎热之意。所以夏至往往伴随着酷热天气。
冬至以后昼长夜短逐渐明显,越往北白昼时间越短,夜晚则越长。这种气候特征与24节气的“夏至”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古代将24节气中的“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来看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小半也,故十月之小尽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至者,极也”;《周礼》司天官:“以夏至日为大小月之始,以成日为小月之始”。至此以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纬23度)

4、白昼和夜晚的温差变大

这时南方地区太阳辐射较强,气温升高较快,但由于陆地上空气对流的不平衡,白天热夜间冷,民间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之说。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温度变化较大。气温最高的时候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一般出现在每年的7月至8月。而夏至节气正值“小满”时节,此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麦花飘香季节。此时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高达30℃至37℃,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意思是说夏至日便是鹿角开始脱落的时候了。夏至三候所代表的气温显著升高,北半球白昼越来越长,但此时因为阴气尚盛,所以一般没有明显的阴天出现。夏季昼长夜短,古代时人们普遍认为到了夏至以后,白天时间就会逐渐变长。然而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黄道面之间有夹角存在,地面接受太阳辐射能增加而热;再加上地球上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和反射以及地面本身辐射散热等多种因素影响,气温就会逐渐升高了。夏至过后阳气达到了顶点,阴气开始上升、逐渐衰退,所以白昼时间会变短。
夏至三候时在古时又称为“夏至”、“日中”、“夏至节”。

5、气候闷热,湿度较大

夏至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逐渐减少,而太阳的直射点南移,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北纬23°)上,几乎是全世界最热的地方了。因此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各地气温继续上升,而北方地区降水仍不多。夏至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阳光直射北半球更长了,所以此时的北半球白天更长了,夜间则缩短了。这样人体得到的阳光照射就少了,因而感到炎热。
夏至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强烈的一天。过了夏至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北半球白昼时间逐日缩短,夜晚时间逐日加长。我国各地夏至节气时一般都是湿热交蒸的天气。故有“热在三伏”之说。夏至前后,雨水较多,农田里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阳光和水分,要抓紧时机及时播种、移栽田内农作物。
夏至前后也是我国南方地区麦收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汉书》中就有“收麦以时”的记载;到了夏至节时,正是早稻插秧或移栽的季节,故有“夏至无云则旱不成雨”之说;小麦灌浆乳熟阶段,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故有“麦收夏种两不闲”之说。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1731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