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初中化学硫酸铜溶液的实验)

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在初中化学中,硫酸铜溶液是一种常见的蓝色溶液,由于其性质稳定,所以很多同学都不太了解这种蓝色溶液的颜色。那么我们在进行硫酸铜溶液颜色的相关实验时,就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1.同学们在做蓝色硫酸铜溶液的颜色的相关实验时,可以利用铜片蘸取少量蓝色硫酸铜溶液进行观察。
2.同学们可以通过调节滴加硫酸铜溶液的滴加量来改变蓝色的浓度。
3.同学们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观察蓝色的浓度变化。
5.同学们也可以用紫罗兰色滴定法来区分蓝色和绿色两种不同的蓝色。


(一)制备

1.实验准备:所需试剂为硫酸铜,在实验室中配制一定的溶液。
2.实验方法:(1)实验前,应仔细阅读*品说明书,了解配制*品的名称、用量、配制的方法等内容。
(2)用容量瓶或烧杯取适量硫酸铜溶液,并向其中滴入少量石蕊试液(1~2滴),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3)若颜色变化明显,则可进一步做下面的实验: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置于酒精灯上加热(或将盛有Na2SO3溶液的锥形瓶放于酒精灯上加热);若现象不明显,则可进一步做如下实验:取少量硫酸铜溶液滴入 pH试纸上,观察试纸变化。
(4)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容量瓶中。
(5)向容量瓶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盖紧试管塞;再加入适量酒精灯上加热。
(6)将容量瓶置于酒精灯上加热至酒精全部挥发,盖紧试管塞;然后立即取出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冷却,并立即盖紧试管塞。
(7)在冷却的过程中,若发现溶液变蓝,则可以得出:硫酸铜溶液能够使石蕊试液变色;若发现不变色,则可能是被其他物质*染。

(二)检验

1.实验设计:利用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与溶液的酸碱度、光照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几种实验方案,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种方案来设计实验。
2.实验原理:酸性硫酸铜溶液在光照下会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硫酸铜沉淀。
3.实验步骤:首先,我们要向容器中加入少量酸性硫酸铜溶液,然后用滤纸将其过滤,之后将滤液加入到试管中。接下来,我们在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搅拌均匀。然后把试管放置在紫外灯下对其进行光照处理,我们可以发现,试管中的黑色沉淀逐渐被氧化成了红色的硫酸铜溶液。

(三)鉴别

1.在溶液中滴加一滴碘溶液,若溶液变成蓝色,则是铜盐;若溶液变成红色,则是铁盐。
2.取一滴硫酸铜和一滴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再加入一些稀硫酸或稀硝酸,如果发生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则是铜盐;如果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是铁盐。
3.取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铜离子的稀盐酸中,如果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是铜盐。
5.取一小块白色固体滴入另一片铜片上观察。如果有蓝色的金属氧化物或红色物质出现在铜片上则是铜盐;如果出现了紫色物质(紫罗兰色)或橙色物质(橙色)则是铁盐。

(四)检验与除杂

同学们在学习和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之后,就要结合具体的反应进行检验和除杂。如果我们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检验,用排水法来除去这些白色沉淀。所以说这就要求我们同学们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那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检验和除杂的方法。
1.同学们可以利用铜和水反应生成 Cu (OH)2的实验来进行除杂。
3.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检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相邻金属之间的氢离子浓度差来判断是否有金属活动性强的金属存在。

(五)鉴别与除杂

1.鉴别:取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石灰水溶液混合,若产生蓝色沉淀,则证明石灰水中含有游离石灰乳,若产生*沉淀,则证明硫酸铜中含有铜离子。
2.除杂:将混合的溶液倒入烧杯中,若溶液浑浊不清,则说明杂质为铁、铜离子;若溶液变浑浊,则说明杂质为磷、硫、二氧化硅等。
3.注意事项:硫酸铜溶液和石灰水混合后出现的沉淀不是Fe2O3而是 CuO或Cu2O。
4.补充说明: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所以在进行铁锈的除杂实验时可以先在烧杯里滴加一滴硫酸铜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可以证明铁锈中含有Fe2O3.所以在进行铁锈的除杂实验时需要先向铁锈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来使Fe2O3与酸液反应,从而得到铁锈。

(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会学到很多复分解反应的相关内容,那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就是我们学习复分解反应的一个重点内容。首先,同学们应该知道,在所有的复分解反应中,最普遍和常见的是: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和非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复分解反应。那么在这两个复分解反应中,最常见也最普遍的就是铝和氢氧化铜(或铁、锌)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其次,在了解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之后,我们还要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之后所发生的现象。那么同学们在学习复分解反应时,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如果是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金属氧化物之间发生的置换反应;如果是非金属氧化物之间发生的置换等。那么对于以上不同类型的情况,我们就需要用到不同的实验来验证它是否存在。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1731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