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汗牛充栋什么意思(*古代私学的起源)

汗牛充栋是一个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上》,比喻书籍很多,极多到了需要把房屋装满才能装下的程度。
成语释义:牛汗牛土,汗流浃背;栋比屋,牛木相夹。形容书籍很多。
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上》:“公孙丑问曰:‘孟子云‘人皆有所不能胜其事,必有所不能尽其材。今也不然,有不得其人而与之,则是亦有所不能尽其才也。’”
成语典故:春秋战国时代,有个名叫公孙丑的人,是鲁国人。他是孔子的弟子,是个博学多才的人。有一天,公孙丑到孔子家里去玩。他看到孔子家的藏书非常丰富,就问孔子说:“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了那么多道理,却什么都没学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有个叫公孙丑的人问我:‘人都有一定的才能,有的能胜其事,有的能尽其材;现在也有些人的才能和本事比他差远了。如果把他们所有的才能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么这个人是不是就可以比所有的人都强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学了很多道理却什么都没学到。”


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把一些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称为“学富五车”的人,但并不是每个学富五车的人都能成为“学富五车”的人。

虽然孔子的学生曾参的知识比较丰富,但他的学习主要还是靠老师去传授。所以他不可能像那些“学富五车”的人那样,对任何知识都有广博的见识和深刻理解。
“学富五车”之人的学识和才能都是经过长期学习、钻研得来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体验、去实践,才能做到“学而时习之”。
春秋时代,鲁国的孔丘是一个学识渊博、学富五车的人,他对学问非常重视。因为他懂得知识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掌握。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孔丘经常带着一帮学生在外面到处游历。他把观察到的东西和听到的事情整理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论语》。
在《论语》里,孔子对弟子们讲述了自己怎样从“学而时习之”中得到快乐和经验。后来,他在鲁国当国相时,弟子们多次向孔子提出问题并要求回答,孔子也总是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弟子们逐渐地懂得了孔子理论中蕴含着“仁”这一基本思想。
所以当孔丘年老之后,他觉得自己知识的储备已经足够了,于是便去游历了很多地方。
有一次,孔丘在路上遇到一个老者正在运柴草。因为当时已是隆冬时节了,所以孔丘就上前去问他:“您在这里运柴草干什么?”
老者说:“我在这里已经住了很长时间了,家里没有柴可烧。”
孔丘听了之后就问老者说:“您为什么不用火来煮一锅饭呢?”
老者回答说:“用火来煮饭会导致柴草燃烧不充分,还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而如果用柴草来做饭则会导致柴草燃烧不充分,产生许多灰尘和*雾。所以我还是用柴草做饭好了。”
孔丘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向老者道出了自己的疑问:“请问您家中还有多少柴可以用?”
老者回答说:“只剩下几捆柴了。”
孔丘听后便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对弟子们说:“这位老人真是通达事理啊!他说得真好!他真是个有学问的人!”

二、“汗牛充栋”常用来形容书籍很多,极多到了需要把房子装满才能装下的程度。

它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来自《孟子·离娄上》中的“公孙丑”;二是来自汉代刘向《列女传》中的“鲁哀公之贤,其家藏史,盈万卷,以传子子孙孙,世相绍慕”;三是来自《韩非子·喻老》中的“秦之亡也,秦书亡于楚人之手;汉之亡也,汉书亡于匈奴之手”。《史记·刘向刘歆列传》中也有记载:“秦二世元年,项梁杀吴芮,收其兵权。项王使武信君将兵救赵,与秦军战于巨鹿之野。秦军先破楚军于巨鹿之南,项王乃与诸将会于荥阳。项王为四峰山,楚军后至,与秦军战于彭城下,大破秦军。项羽乃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之心。日:“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遂自刎于军中。

三、古人把书籍分为八类,称为:

“六经”,即儒家的《诗》《易》和《乐》;“四书”,即《论语》《孟子》和《中庸》;“五经”,即《诗经》《尚书》(又称“诗、书、礼、易、春秋”)和“春秋”。从先秦到南北朝,六经的地位非常崇高。其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我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四大发明即指南针、火*、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古代科学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除儒家经典外,其余八类书都是私人著述,统称“私学”。私学兴起于西汉末年,东汉时达于鼎盛。由于私学的兴起和发展,为读书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孟子、老子、荀子等都是著名的私学教授。私学是古代教育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直到今天,*私学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东汉以后直至清朝末年(1840-1949),是私学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到现在为止我国共有私人创办和主持的学校4万多所;在今天我们学习和工作中还有许多学校或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各种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都是由私学来创办和主持的。

四、古代大思想家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huá ng),战国时期赵国人。

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性恶论”,强*育的作用。提出“隆礼重法”,注重礼法结合。他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孟子、孔子合称为“孔孟学派”。
荀子的政治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一书中。主要著作有《荀子》一书,共十五篇。此外,荀子还有《非相》《劝学》等文学作品。
与孟子并称“孟荀”,其学术思想传至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1385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