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回避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发病机制)

回避型人格障碍(*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人格障碍,患者的特征是在社交场合很少或几乎不与他人接触、交往,即使接触也是短暂的。其社交方面的缺陷表现为对社会交往中存在的潜在威胁或风险过分地害怕,因而在面对他人时会表现出退缩,表现出过分的胆怯或压抑。
1.对自我和他人没有清晰而强烈的认识。
2.在社交场合,明显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几乎不感兴趣。
3.尽量减少在社交场合发言或参与活动。
4.对于需要做决定或需要与人合作的活动,过分顾虑后果而不愿承担责任。
5.除非确信自己被别人喜欢和接受,否则在涉及人际吸引等可能影响其自尊或自我价值感的活动时,非常担心被拒绝或批评。
6.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建立关系。
7.因为害怕被批评、拒绝而避免社交。
8.对可能令人尴尬或有可能使自己受到伤害的社交情况极不情愿或无法应对(包括在工作场所、家里和其他社交场合)。
9.除非确信自己被喜欢和接受,否则很少与人建立恋爱关系(尽管那些有爱情和亲密关系障碍的患者可能会同意)。


一、病因

有研究认为,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形成过程与早年的人际关系和家庭环境因素有关。青少年时期,儿童对父母过于严格或过于纵容,没有学会处理和应付社交情境和人际问题的能力,常常受到同龄人的嘲笑而感到自卑、孤立,甚至遭到暴力对待。这些经历往往会给儿童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形成内心深处对自己缺乏信心和评价,不愿意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感觉。由于不能正确处理与他人相处的问题,使得他们缺乏人际交往的信心和勇气。这种障碍一旦形成,就会一直延续下去,难以改变。
如果父母对孩子管教严格或对其过于纵容、溺爱都有可能导致回避型人格障碍,但对于母亲来说可能更容易出现。如果母亲平时很少与孩子一起相处、交流,生活中很少与孩子接触并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照顾,则其子女有可能也会形成这种人格障碍。

二、发病机制

(1)生物因素:其发病机制是患者的大脑神经结构和功能异常。主要是脑结构异常,特别是在额叶、颞叶的皮层发育障碍,导致大脑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降低和对风险的认知不足,从而形成一种回避行为。
(2)心理社会因素:患者早期的养育环境不安全,经常受到严厉批评、拒绝、惩罚等。在成长过程中,其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差,缺乏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和良好互动的能力。患者容易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
(3)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回避型人格障碍可能是多基因遗传所致。尽管他们的父母大多没有意识到患有精神障碍,但是其父母中有类似人格障碍*者更有可能患回避型人格障碍。

三、*

目前认为,改变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是*的关键。*目标应该是:使患者达到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和社交能力;增加患者对各种情况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克服其心理上的不足和缺陷;促进社会适应。对症*主要是采用心理*,包括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家庭*等。
①行为疗法:是指在医生指导下,应用系统脱敏法及其他心理干预措施来达到改变患者过度敏感的人格特征。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1372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