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2023年贴春联的最佳时间(*古代传统节日的由来)

关于贴春联的时间,民间也有很多说法。
1、正月,也就是农历的1月1日,是贴春联的最佳时间,因为这一天是新年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张贴春联寓意着对新年的美好期望。
2、腊月二十九,也就是农历腊月25日,这天是一年中最后一天,所以很多人家会在这一天做最后的打扫和整理。
3、大年三十,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那天,这一天是春节的第一天,所以很多人会在这天贴春联。
4、大年初五,也就是农历的5月5日,这一天又称“破五”。由于“破五”与春节的时间重合比较近,所以人们也将这一天称为“破五”。
5、大年初七,又称“人日”。这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传说在这天中了状元的人会被皇帝亲自召见,接受皇帝的奖赏;而未中状元但有一技之长者则会被皇帝赏赐给他所擅长的职业。
6、正月初七也被称为“人日”、“人胜节”。由于这天是春节开天辟地、人神同乐日,所以也被称为“人胜节”。这天主要习俗有:吃“七样菜”、挂“七色灯”、走七步路等。
7、除夕和正月初一都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两个节日,所以人们在这两天都会放鞭炮来庆祝春节。
8、其实在*传统民俗中,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时间贴春联或者什么风俗习惯。因为除了春节外其他节日也会贴春联。


1、除夕

除夕(Tonight),又称“大年”,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是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每年农历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祖仪式,将祖先牌位依次请至家中,摆好酒菜,供品上香,祭拜祖先。
除夕是*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除夕”的前一天。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北方人的除夕非常热闹,但南方人的除夕夜更为隆重。
在*人的传统文化中,年夜饭是团圆的象征。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是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期盼。
春节前夕要置办年货;除夕那天早晨要吃饺子和各种菜(“初一饺子初二面”);过年时贴春联也很重要。春联又称“门对”、“春贴”、“对联”,是贴在大门上的一种对偶工整、精美的书法作品,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节是*儿女最重要、最热闹的一个节日;这一天人们都要穿新衣服逛庙会、吃年饭、放鞭炮;还要张灯结彩写春联。吃年夜饭是除夕之夜一大景观。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共叙家常;有的还要喝点儿小酒,气氛非常热烈。守岁就是从除夕守岁开始的。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守岁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睡到三更半夜才起来;有的却要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守岁在我国是十分重要的年俗,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了记载:“(岁)中夜交三鼓乃兴房”。这就是关于年夜饭最早的记载了。
除夕夜在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除夕”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吴人张昭《岁旦祝》诗中:“士庶所用,不无浅短。”到了晋代《荆楚岁时记》一书中,已提到除夕之夜人们要挂上红辣椒和桃符等习俗。
到了宋代以后,形成了在除夕晚上燃放鞭炮和*花来迎接新春佳节的习俗;宋代王应麟在《困学斋随笔》中指出:“除夕不燃*花爆竹何以为乐”。

2、元宵节

我国人民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民族的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源远流长。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反映了*的历史、文化,是*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俗称“元夕”、“元宵节”。元宵节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多样,盛况空前。
我国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盛于唐宋。据文献记载是从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仪式中开始的。《西京杂记》载:“正月之月……夜则有礼神之司,名曰宵祭……又有五帝者,或居天官,或居春官……为岁之充”。它不仅标志着我国封建时代一年中最后一个月圆之夜即元宵节的开始,也为以后每月的元宵节奠定了基础;而汉代时期形成的灯市也成为后世元宵节俗的“源头”。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最后一个重要节日。这一天晚上人们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元宵、放*花等活动来庆祝。
在古代还会有各种庙会活动,比如赛龙舟、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这些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过在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各种传统习俗以及仪式感比较强的民俗活动。

3、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等等,是*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百越地区(长江流域及南方诸省),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认为,端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节日。相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却怎么也不见屈原的尸体。他们怕江中的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用饭团、粽子扔进江里喂鱼。于是,每年端午节便有了划船打捞屈原尸体的习俗。后又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中的鱼群不吃屈原的尸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逐渐形成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是: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因端午源于天象崇拜、起源于古人对龙的崇拜、源于图腾祭礼、源于民间百兽崇拜、源于节令习俗等原因而形成了端午节“百草皆*”、“端午如年”等习俗。
关于“百草皆*”说法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其一:说端午是因屈原投江而形成。传说农历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人们划龙舟把饭团投入江中喂鱼,为了不让鱼儿伤害屈原的身体,就在江上赛龙舟来纪念屈原;
其二:说端午源于天象崇拜。农历五月初五那天早上,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颗明星初现为北斗七星中的斗柄指东偏北指向大地时,俗称“端午节”;
另一说是由古代南方百越族举行盛大仪式图腾祭礼(也有称“五毒”祭礼)而形成;
还有说端午源于图腾祭祀、源于古老节令习俗。《史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艾蒿,以辟恶气”;

4、重阳节

重阳节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又称为“老人节”,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等。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传统节日。不过目前全国各地的习俗还有所差异。
因为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在古代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所以古人在这一天会登高。人们在这天会插茱萸、吃茱萸糕等。
重阳节的习俗除了登高,还有赏菊花、佩茱萸、饮菊花酒等传统习俗。古人认为九月九是重阳日,这一天又有“老人节”之称。因为人们认为农历九月九日时,阳气衰弱,阴气增长,因此这一天人们会举办各种活动来增强自己的阳气。因此在这一天会有很多人参与到重阳活动中来。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1368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