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清明节放假几天(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清明假期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一天的概念。具体的放假安排是:4月4日至5日放假,共3天。
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其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扫墓、踏青、植树、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的名称始于宋代。民间长期保持清明节前后“寒食节”吃寒食的习惯,而不再把它当作一个特定的日子。到了清代,清*为控制民间上坟祭祖的活动,规定在清明节前一天及后两天禁止生火做饭,只准吃冷食。后来逐渐发展为清明节要吃“清明果”,清明果是用各种供品做馅的青团,外形酷似小馒头。
清明节不仅是*传统文化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我国民间传统,在清明节前后仍有寒食节,这一天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在北方称为“寒食”,在南方称为“清明”。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所以清明节还有其他一些叫法。


1.踏青

清明时节,江南水乡泽国,柳枝吐绿,麦苗返青,正是郊游的好时光。历代诗词家纷纷赋诗撰文赞美这个节日。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当时踏青春游时的真实写照。人们在春游时顺便采一些柳枝带回家插在门口或室内,希望好运,也是古代清明节风俗的一种。有些地区把清明节叫做踏青节,又叫踏春节,在春季组织学生集体到郊外踏青游玩,增加与大自然的接触,允许学生带些食物在路上充饥。人们还会携带一些有色彩的鲜花饼等给朋友分享,这就是“赏花饼”、“放日食”。唐代诗人白居易《大寒夜》诗:“寒食东风御柳斜,新亭美酒斗时茶。园林春色还如此,人莫道春风总不知。”诗中写的就是清明时节赏柳的情景。清明节气一般为10天左右,为避免“断魂”之苦,人们会在清明节前后进行祭祀、扫墓、踏青等活动。

2.扫墓

扫墓,是指人们为纪念祖先而到祖坟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扫墓在民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到祖坟去扫墓,二是去墓地上香烧纸,插柳戴花。这两种习俗都是对祖先的缅怀之情。
清明节在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寒食清明不在家”的说法,即在这两个节日期间不允许扫墓的,以免对祖先的祭拜活动产生不好的影响。但这只是一种传说,实际上没有人会把这种习俗当真。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三月初三为“寒食节”,下一个节日就是清明节了,这两个节日就很接近了,所以有不少人将清明节和寒食节合并在一起了。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传统习俗大多围绕踏青和赏花而进行。而寒食节原本就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两者结合在一起也就不难理解了。

3.插柳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到了,人们纷纷把柳条戴在头上,或插在身上,表示对*者的悼念。
柳枝是清明的信物,古人常以柳来寄托哀思。诗人们的笔下,更是将柳枝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联诗表达了诗人对雨的特殊感情。每逢清明时节,下雨是很寻常的事。
诗人们通过写雨,表达自己对故人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清明节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在古*载中,早有“清明插柳”的习俗,有“清明不插柳,*后变黄狗”之说。
柳枝还被称为“鬼树”、“鬼信”或“鬼林”。所以有些地方在清明节要禁火及吃冷食。

4.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玩的一项最流行的活动。大人会带着孩子在郊外放风筝,让他们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有些还会编出一些花样,如用五色线合在一起编一个大网兜,然后把写有自己名字的风筝放上天空,待到收线时,就可以发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了风筝上。或者孩子们会拿出做好的风筝在手里放飞,随着“啪”地一声响,风筝飞了起来。
放风筝也是一个很好的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陶冶情*。现在大家在放风筝时,有的还会用彩带编出各种图案和颜色。
扫墓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扫墓时,子孙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去,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

5.荡秋千

秋千,亦作“摩篱”,一说秋千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另一说则源自战国时的燕国。秋千一般用树根,树枝和绳套作为荡秋千的工具。用两根绳套在两腿上,在绳套上装上秋千杠,手扶着杠两边的把手,就可以开始荡。秋千在宋代时已十分流行。相传是春秋时期宋国的文公为了丰富人民的生活而创造的一种游戏。因其可以锻炼身体,而被古代青年妇女所喜爱,特别是在清明节时更加盛行。
宋代词人范成大的《春游》诗云:“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溪边照影来。”描述的就是清明节荡秋千的情形;明清时期,秋千活动更是盛行,有诗云:“千家细犬逐香尘,万点飞花入户春”、“秋千架底无人声,应是抛球落未频”之句。

6.蹴鞠

蹴鞠,一说为“蹴鞠”,一说为“击鞠”。唐代是流行蹴鞠的时代。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帝都洛阳,乃有蹴鞠之戏,凡士和商皆习之。”
唐宋时期是蹴鞠运动的鼎盛时期,不但官府和贵族中盛行,就是在民间也非常流行。据说当时“蹴鞠”是一种娱乐健身方法。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人们身穿飞鱼、飞虎、五色球等各种鲜艳的服装,手持球杖,追逐嬉闹。
宋代的蹴鞠活动,更为丰富多彩:有单脚踢、跳球等各种玩法;有踢球、打靶等比赛项目;还有“蹴鞠场指辰”的说法。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春日乡村,坊巷道边,大都建有蹴鞠场。”到了明代,出现了专门的“蹴鞠社”和“牵球社”等足球俱乐部。
清代踢球更加普及。如《清嘉录》记载:“春日街市处处皆有社,名‘蹴鞠’。”清光绪《阳原县志》也记载:“清明前一日或五日,村人就球场土筑圆冢一座、高二尺许、小约六七分形如圆球者。”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1164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