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万历年黄历吉日(陆游《云吟山》诗三字)

《临邛集事》清.潘元音

考注:凡丁

青鞋布袜文君井,白鹤云吟魏子台。

点易不随人卖卜,挥琴还让女抡魁。

天上孤星随弹落,云中金钵向莲闻。

王家孝子忠臣辈,也向临邛九坂来。

潘元音:字希声,号东庵,成都华阳人。乾隆庚辰(1760年)举人,乾隆乙未、丙申、丁酉(1775-1777)年掌教邛州鹤山书院。青鞋布袜文君井:南宋的陆游,因抗金愿望未实现而失意落魄,游司马琴台和文君井遣怀。

陆游《文君井》诗落魄西川泥酒杯,酒酣几度上琴台。青鞋自笑无拘束,又向文君井上来。白鹤云吟魏子台:指魏了翁筑在幽居寺内的读书台和在陆游命名的“玉宵峰”大书勒石的《云吟山》三字。

魏子:指魏了翁。子,古代对有道德、学问的男子之尊称。关于云吟山及其牌匾清.康熙《邛州志.遗翰》43p载:“云吟山,魏了翁大书勒石。”(在邛州白鹤山陆游命名的玉宵峰上)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志》1338p:吴省钦〈书邛州白鹤山魏文靖祠壁〉记:“魏文靖鹤山书院在蜀者有四:蒲江、邛州、眉州、泸州。眉、沪公所治,邛、蒲江公故居,公十八岁而登第,以亲老乞外,未几丁生父忧,筑室白鹤山下。晚而督视京湖军马,理宗御书《鹤山书院》以赐。今邛、蒲皆有白鹤山,公书院当在邛……虞集(注)记公曾孙魏起之言曰:‘吾先世临邛之书院,灌莽莫治,其侨诸靖者(注),存亦无几。曾大父(曾祖父)实葬于吴,先庐在焉,原规为讲诵之舍。是史称鹤山书院者,固在邛不在蒲。’而《四川志》言:‘蒲江北潘家山有公墓神道碑,(虞)集雅与(魏)起(交)游。’记必不误,误在志也……(白鹤)山距邛州西七里,为公书院故址。雍正甲辰(1724),知州张纯别祠公于(幽居寺)山曲,而摹公分书《云吟山》三字榜之(邛州白鹤山魏文靖祠)楹间(见注)。(而)“云吟山”在夹江县西三里,公书今尚存,(吴省钦认为)张纯盖摹邛州试院以榜,而其实《云吟山》(三字)来自夹江者。”

说明:为方便释读,以上引用史料中括弧()内文字,为释者所加。注侨诸靖者:侨置在各地的鹤山书院。侨,侨置。诸,各地。靖,没有变故或动乱的地方。榜之楹间:知州张纯将所摹公分书《云吟山》匾,挂在鹤林寺了翁祠前两边的柱子之间。当时,原先幽居寺中的了翁祠,已于明.隆庆六年(1572)在时任邛州太守赵介石的主张下,迁至鹤林寺常安民的读书之庵。

吴省钦:(1729-1803)字冲之,号白华。上海南汇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进士,授编修,历四川、湖北、浙江学政,官至左都御史,有《白华初稿集》传世。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成都仁寿(今眉山市仁寿县),临川崇仁(今江西抚州市崇仁县)人。元朝官员、学者、诗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孙。虞、魏二家为世交。张纯:正黄旗监生,康熙五十五年(1717)至雍正初年任邛州知州。雍正甲辰年为雍正二年,即1724年。许兆罴《云吟山跋》(见清.嘉庆《邛州志》1341P)“先生文章品行,光烛(天地)两间,即汉隶法书(《云吟山》牌匾)亦堪千古。余以摄篆,假馆于斯,得瞻手翰。但为风雨飘摇,惜多剥落,窃虑年深磨灭,爰命江西从孙振基勾剔尽刊,制额悬祠,用垂不朽。”许兆罴:江西人。顺治、康熙年间代理邛州州官。摄篆:指代理官职,掌其印信。因印信刻以篆文,故名。词出邵长蘅《青门剩稿》。假馆:借用做馆舍。即许兆罴借用鹤山书院做办公场所和住所,因经过明末战乱后,原先建在现今南街邛崃*处的明代邛州衙门成为废墟。经许兆罴修复的邛州鹤山书院《云吟山》牌匾拓片(牌匾保存于邛崃市文物局)附录康熙《夹江县志》:“云吟山西二里,云出岫时,肤寸而合,松涛一起俨如云吟。魏了翁读书其上,隶书《云吟山》三大字刻石,今存。安国禅院,即昆卢寺也,唐建,历代皆盛,后皆云吟山。”夹江县之“魏了翁讲书鹤山书院碑”拓片题跋:魏了翁讲书鹤山书院手书此碑书院久废碑无所归万历七年三月吉日知夹江县事滇太和人杨可贤复移建于此以永其传中书:(公分书)云吟山落款:临邛魏了翁并录马维翰《临邛杂诗八首》中咏颂“邛崃云吟山”诗(见清.嘉庆《邛州志》1225p)其二云吟山顶暮*碧,渔唱庵头新月黄。别院风清谁展帙?孤舟人静自鸣榔。其八天柱南湖影,云吟北寺钟。何心安别馆?随意数奇峰。马维翰:(1693—1740)字默临,号侣仙,浙江海盐人。清.康熙六十年(1722)进士,雍正六年(1728)赴邛州清丈田亩。概括南宋.魏了翁出生于夹江的高氏,过继与蒲江的魏氏。了翁为生父丁忧时,在临邛白鹤山下筑室授徒。当南宋.理宗皇帝于绍定五年(1232)书赠了翁《鹤山书院》题字后,临邛白鹤山的筑室方名:鹤山书院。除悬挂宋理宗赠送的《鹤山书院》题匾外,还手书《云吟山》牌匾悬于邛州白鹤山下的鹤山书院,明.正德十三年(1518)鹤山书院因“违州稍远”而迁至学道街北,之后又迁两次。由于魏了翁在南宋多地任过官,为名人效应,鹤山书院后来在全国多处仿建。另外全国还有五处“云吟山”,其中之一在了翁出生地的夹江县,并有“云吟书院”一座。清.光绪十题跋:魏了翁讲书鹤山书院手书此碑书院久废碑无所归万历七年三月吉日知夹江县事滇太和人杨可贤复移建于此以永其传中书:(公分书)云吟山落款:临邛魏了翁并录马维翰《临邛杂诗八首》中咏颂“邛崃云吟山”诗(见清.嘉庆《邛州志》1225p)其二云吟山顶暮*碧,渔唱庵头新月黄。别院风清谁展帙?孤舟人静自鸣榔。其八天柱南湖影,云吟北寺钟。何心安别馆?随意数奇峰。马维翰:(1693—1740)字默临,号侣仙,浙江海盐人。清.康熙六十年(1722)进士,雍正六年(1728)赴邛州清丈田亩。概括南宋.魏了翁出生于夹江的高氏,过继与蒲江的魏氏。了翁为生父丁忧时,在临邛白鹤山下筑室授徒。当南宋.理宗皇帝于绍定五年(1232)书赠了翁《鹤山书院》题字后,临邛白鹤山的筑室方名:鹤山书院。除悬挂宋理宗赠送的《鹤山书院》题匾外,还手书《云吟山》牌匾悬于邛州白鹤山下的鹤山书院,明.正德十三年(1518)鹤山书院因“违州稍远”而迁至学道街北,之后又迁两次。由于魏了翁在南宋多地任过官,为名人效应,鹤山书院后来在全国多处仿建。另外全国还有五处“云吟山”,其中之一在了翁出生地的夹江县,并有“云吟书院”一座。清.光绪十一年(1885)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大兴区)举人陈遇赞任夹江县令时,有《云吟书院校士题》诗。以康熙《夹江县志》说:“安国禅院即昆卢寺也,唐建,历代皆盛,后皆云吟山。”推知宋代以前夹江并无云吟山!根据夹江县“云吟书院”中的《魏了翁讲书鹤山书院碑》跋:“魏了翁讲书鹤山书院手书此碑书院久废碑无所归”分析:此碑于明.万历七年(1579)三月,夹江知县杨可贤在邛西七里的鹤山书院旧址复制或直接移建于夹江。因为一、夹江县只有“云吟书院”而没有鹤山书院。二、明.正德十三年(1518),因成化十七年(1481)年临邛城便已东迁,此后“鹤山书院违州稍远,大夫士庶无所从游。”知州李谳(江西吉安人)便将“荒址荛薪”的故鹤山书院迁建于学道街北了。点易不随人卖卜:点注《周易》的临邛人胡安先生是西汉初期人,而卖卜“日得百钱则下帘”研究《周易》并著书立说的严君平,是西汉末至东汉初隐士。挥琴还让女抡魁:司马相如挥手抚琴的样子很潇洒,被他琴心挑动的卓文君也是女中一流,她不仅年青、漂亮、能干,还是大家公认历史上少有的才女。抡魁:科举考试的第一名。天上孤星随弹落:清.嘉庆《邛州志.仙释》812p:“唐,张远宵,眉山人,寓居邛之崇真观辟谷修真,常持弹于观内向空打去。问之,曰:‘打天上孤辰寡宿者。’人有求嗣者,祷之即应。又以篆符救世,由是人争奉之。居数年,忽一日书符于壁,如四月老翁状,符就落壁,隐身不见。至今城内锄犁掘土者常得弹子,上有红点,坚实异常。相传女人佩之宜男,观中犹有石镌遗像云。”清.嘉庆《邛州志.仙释》812p:“张远宵,眉山人,寓之邛之崇真观。”《明一统志》:“挾仙樓:在州北,崇真觀後。昔有仙人張逺霄常徃(往)來於此,毎挾彈,視人家有災者為擊散之,此其故居也。”又载:“玉皇樓在州北。甃石為臺,髙數丈。登樓於上,憑髙望逺,可極山川之勝。”云中金钵向莲闻:金钵寺在孔明与下坝交界地方,今属平乐镇。向莲闻:一心向佛的传闻。佛像基座称为:莲台。清.嘉庆《邛州志.祠寺》293p:“金钵寺在州南二十里,明.神宗时(1573-1619)僧本然于荒山结庵,乡人常见庵顶云中有钵状,因语僧。于云起处掘之得金钵,云中金钵不复见,因以名寺。”明末,金钵寺胡姓和尚法名:振祥。将位于南河边“鸟林”地方的祖宅舍出建为庵庙。2009版《平乐镇志》623-624p:“金钵寺,始建于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明末清初,曾有胡姓僧人入寺为僧,法号振祥,乱平后,改州南两里的家宅作渔唱庵。”清.嘉庆《邛州志.祠寺》289p:“渔唱庵,州人胡海舟故宅也,因献贼之乱,其孙入金钵寺为僧,号振祥。贼平后以宅为庵。康熙壬子(1672),知州祖永杰暇游至此,闻渔歌之声,因以“渔唱”名庵。其地雅,多松竹。知州张纯有联:晓来鸟语,碧竹森森绕上院;晚去渔歌苍松劲劲砥中流。”王家孝子忠臣辈,也向临邛九坂来:王阳和王尊都是山东琅邪籍的益州(今成都)刺史。其中王阳为护送先人灵柩回原籍的孝子,因怕有闪失不敢过;而从山东琅邪来到大相岭九折坂的王尊,是朝庭派往益州(今成都)赴任的忠臣,必须过七十四道拐的九折坂,所以命令随行的驭者:“冲上去!”《汉书.王尊传》:“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坂,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王)尊为刺史,至其坂,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耶!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即此。其驭:跟随王尊驾驭马匹的人。九折坂:亦名邛崃坂。坂,音板,即山坡。秦汉时属临邛县地,隋置雅州,唐置荥经县。县西南的大相岭,南坡山道有七十四道拐,道途艰险。

大相岭又名:邛崃山。位于今四川省雅安市南部,荥经、汉源两县边境,延伸至洪雅县境内。略呈东西走向,长约110公里,宽25—50公里,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刘昭注引《华阳国志》佚文:“邛崃山,本名邛来山,故邛人、笮人界也。”又云:“邛人自蜀入,度此山,甚险难,南人毒之,故名邛来山。”释者以《汉书.王尊传》推知,东夷民族的邛人部落早在数千年前就从中原的东部—山东地方辗转迁徙,翻越九折坂至蜀地,建国后分封子孙于各处,成为西南土著民族之外的族属:西南夷。《夷太平暨安人安氏墓志铭》:“夷之先,鱼凫支子,割封沐川。秦并蜀,绝弗通。以汉唐,惟羁縻,以贵种自居其地。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9756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