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是黄道吉日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文|
张蔚斐
图|
pexels
来源|
成长的可能
这段时间,我们的心情都被“胡鑫宇”这个名字牵动着,2月2日,历时106天的“胡鑫宇*”终于有了定论,越来越多的细节指向一个真相:*。
性格内向、成绩下降、无法适应高中生活的胡鑫宇出现了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呼救几乎都被忽略了,2022年10月14日,他离开学校,在校外几百米外的荒废粮仓里悬一根鞋带自缢身亡。
真相尘埃落定,人们惋惜、痛心的同时,再次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推向热搜前列。近年来,类似的青少年因抑郁症等心理问题而*的新闻屡有发生。
《*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提到,18至34岁青年是*中最焦虑群体。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推荐阅读: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竟达24.6%,这一代孩子怎么了?)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家长必须关注重视的一个话题,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抑郁症成因,家长可以从哪些方面关心、帮助孩子?
#1
不要让成绩成为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
中考失利的胡鑫宇,在考入致远中学后,逐渐出现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入睡等问题。他在书上写有很多,诸如:“终于知道失眠人的痛苦了”“晚上不知想些啥,啥乱七八糟的都有”等类似问题,
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等认知功能障碍。
多门功课测试成绩靠后,甚至垫底。书本中有写道,“开了一节课飞机”。多次考试后向同学说想去听,就是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自己爱发呆,思想飘走了。2022年10月14日,他写道:“整日都没有抬头听课,甚至书都没打开。”
他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2022年9月27日,胡鑫宇曾与母亲三次通话,共43分54秒,其母反映胡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
和70后、80后相比,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普遍优越了很多,物质上都比较容易得到满足。
同时,在成长轨迹上,不少父母也给孩子安排好一切。但是,很多父母的安排终点就是到“一所好大学”或者“一份好工作”就结束了。
父母对成功的定义过于狭窄,很多青少年直到读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内心是迷茫的。
很多人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除此之外,
父母、学校相对单一的衡量标准也很容易影响孩子们的自我认知。
比如,如何定义是不是一个“好孩子”,大家很容易想到的答案是学习好、表现好等等。往往爸爸妈妈口中的“别人的孩子”,都是成绩好的孩子。成绩成为比较单一的衡量标准,这也就加重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一旦考不好,成绩不好,就会自我质疑。
高考前,成绩往往是唯一衡量标准,但是进入大学以后,人际交往能力、兴趣特长、认知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只有“成绩好”的孩子很难适应。
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名校大学生也有很多“空心病”的孩子。
前北京大学副教授、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徕希心理创始人徐凯文在其《青少年抑郁与自我伤害行为:全球性调整和应对策略》的主旨演讲(推荐阅读:青少年抑郁从何而来?你了解这一代孩子吗?徐凯文:家长不能“刻舟求剑”)中指出:
“为什么我们的儿童青少年会有心理问题?第一个方面,学业压力,“双减”政策之所以出台是因为我们此前做了大量的调研,包括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的提案的起草,我们现在全社会都非常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所以“双减”的政策背后是因为学业压力已经导致孩子们出现了这么广泛的大面积的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了,但是“双减”以后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
我觉得光靠“双减”只是客观上减下来。
因为“双减”背后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是教育的心态,是家长的心态,如果教育还是那么焦虑和功利,家长还是那么焦虑和茫然的,那么孩子的压力还是会从社会层层的传递到孩子身上,使孩子们走向崩溃。
”
#2
孩子需要更多维度的心理支柱
胡鑫宇本人性格内向、孤独,内心常有避世想法,却少与家人、朋友做沟通,缺乏情感支持,缺少情绪宣泄渠道。初中期间成绩不错,语文曾考班级第一,但中考因生病发挥失常,分数排名倒数。
高中无法适应,出现心理失调,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困难等功能障碍,存在内疚痛苦、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随之而来的,还有生理失调。存在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入睡等睡眠问题,进食出现异常,感到恶心想吐等。
他的日记本上写下了消极厌世的心情,例如:“吐了,新环境真的难适应,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缓解一下这份心情”。
并在社交软件中发布:“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他多次与同学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压力大,活着没意思,是不是约着去跳楼。”
如果孩子没有过多的精神支柱和兴趣爱好,也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很容易在成绩下滑后失去心理支点。
对此,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与同龄人的社交活动,多和其他伙伴一起玩。
更多地接触大自然,走到楼房之外去瞧瞧,这些都有利于孩子了解真实的世界,同龄人之间也更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有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支持,孩子也会更自信。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防治抑郁症的重要环节。
比如睡眠质量,睡眠不足会带来一系列认知、情绪和发育方面的问题,“双减”后,学校严格规范课后作业量、放学时间、严控课外辅导等措施,都是为了把更多可支配的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休息好。
平时可以带着孩子多参与一些户外运动,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的球类运动,在小区、公园里散步,保证每天的运动时间,
运动可以通过生理和生化反应改善体内的激素分泌水平。
除此之外,为孩子树立长远的价值观也很重要。
*科学院院士励建书接受成长的可能采访曾提到:“大学生专业的选择还是要有一些梦想和激情的,不要总问‘我学这个专业,以后好不好找工作?’这个境界太低了,大学生应该有梦想。”
明确的目标和梦想能帮助孩子找到“自驱力”,一次次在挫折逆境中站起来。如果一个孩子缺乏目标,没有激情,很有可能会陷入对生活失去兴趣的境地之中。
#3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关键
其实,在胡鑫宇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多次看到他曾发出求救。无论是绝望的日记文字,还是与母亲多次的通话内容,无不透露着他渴望被拯救的心情,但遗憾的是,胡鑫宇身边的人大多忽略了他的异常情绪。
无效的亲子沟通,让胡鑫宇无法从抑郁情绪中缓解。
这也是很多家长值得警醒的地方。不少家长对抑郁症的重视度不够,认为:“这么小的孩子,能有什么心事?”、“想开点就好了。”
但实际上,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严重会导致自伤、*等行为。
怎样才能防治抑郁症呢?家庭端就是很重要的角色。
首先,在亲子关系上,要和孩子平等沟通。
有的妈妈会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什么事都憋着,不愿意和我说心里话?”如果家长有这样的烦恼,可以想一下,是不是过往的亲子对话环节出了问题?是不是某几次孩子在表达无助痛苦时,家长没有引起重视,轻而易举地带过,甚至责怪孩子太脆弱?当孩子多次倾诉得不到解答时,就会产生排斥情绪,不愿再和家长沟通了。
有时候,孩子的一些行为很有可能是“求助讯号”,他们的内心存在困惑,急需开解,但父母往往忽略了理解和帮助。
家长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陪伴,尊重孩子的想法,并积极回应孩子的感情诉求。
“如果孩子和你交流学校里的趣事、糟心事,家长要认真回应,这种回应是‘桥梁’,能帮助亲子对话继续下去,如果家长态度冷淡、敷衍,对话是无法继续的。
家庭教育中,回应是很关键的,要对孩子有高质量的正向回应,营造好的亲子关系。
”杨杰说。
胡鑫宇的选择令人遗憾,与此同时,也有无数个“胡鑫宇”正在面临着同样的困境。青少年的压力和情绪不该被简单粗暴地划分为“脆弱”、“矫情”,家长要做的是给他们足够多的关爱和引导,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作出回应,让亲子沟通的桥梁畅通无阻。
同时,家长也要接纳每一个孩子的特性,也许他们不是完美的,有些许不足,但他们都值得被爱。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长在阳光下。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9710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