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十二月十九号是黄道吉日吗(古代休假制度)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快乐的春假结束后,很多人都要结束休假返岗了。

有人说,我们要感谢西方文明带来的公历,有了礼拜制我们才有休假。那么*古代没有礼拜制,*古人是如何休假的呢?


一、秦朝以前的休假制度

古代社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入官场,就要为皇上尽忠效命,也就由不得自己了,年老体衰不想再干的时候,得向皇帝请求退休,所以常常需要写秦本向皇帝请求“告老还乡。

古代官员同样需要严守职责,《礼记》当中就说“士以不失职为节”。《左传》中亦有“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及之。”

官员如果真有事情,确实无法坚守岗位只能请假,称“告归”或者“告假”,既可能是辞官回家,也可能是短时间请假。

先秦时期,官员休假已经开始萌芽,据《礼记》记载,当时有官员请假守孝,可以不用处理政事。也就是说当时官员必须每天上班,没有休假,如果有事就要提前请假。

在秦代以前,史书上没有记录明确的休假制度,但是如果适逢传统的重大节日,肯定会休假。

晋代陆云在《请吴王观书启》中称:“孔子假期玩年,至于韦编三绝。”这里的“玩”应解释为反复体会,意思是说孔夫子在假期里还一直在反复研读《易经》,说明春秋时期也是有假期的。

秦代时,休假制度已经初步形成。在当时,官员要休假称为“告归”或“谒归”。刘邦在秦朝做亭长的时候,作为最基层的公务员,常常要请假回家种地,《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官吏休假谓之“告”,意思是刘邦经常利用休假回家干农活,可见秦代已有官吏的假期制度。

由于文献散佚,对秦代以前的休假制度具体内容我们了解的不多。


二、汉朝、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休假制度

汉代时,官员休假开始制度化,汉朝有“休沐”一说,《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由于古代都留长发,不易梳理,汉代的官员,上至公卿,下至普通吏员,每5天可以有1天归家洗沐休息的公假。

从出土汉简记载的官吏休假情况来看,一些地方上的官吏实际上是每工作五天休息两天,可能是因为工作地点离家太远,一天来不及往返,所以增加了一天的路程假。这样看来,就和现在的双休日一样了。休沐还非常灵活,并不限于固定日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汉朝休沐

当然,那时也有勤奋工作的人,“休沐”日不休息,而留在衙门里加班。如有个叫张安世的官员,《汉书》中称他“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自愿加班,可谓是兢兢业业。

比如《史记·万石张叔列传》记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就是供官员回家洗洗澡,看望一下亲人。《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曾解释说:“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即每五天里,有一天是休息日,也就是做4休1。当然,如果时间充沛,出去玩玩也是可以的,《洛阳伽蓝记》当中就记载了请假出游的事情:“京邑士子,至于良辰美日,休沐告归,征友命朋,来游此寺。”

根据史籍所载的例子,在这样的一个假日里,一个清廉的官员由于无力乘车或乘船,会步行回家。一个喜欢交际的人在回家途中,会首先拜访他的亲戚朋友。无疑地,很少官员会不肯休假。下述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例外,有趣而且发人深省。

除此之外,汉代还有一些“节日假”,从汉武帝开始,春节、夏至、冬至、腊日、伏日也成了“*法定节假日”。夏至、冬至、伏日、正月岁首(即现在的春节)等放假1至3天不等。据统计推测,汉代的公假加上节假大约一年有70至80天。

这些节日朝廷会举行祭祀,普通官员则可以放假回家休息。节假日同样也有加班的,如《汉书》记载:“及日至休吏,贼曹掾张扶独不肯休,坐曹治事。”颜师古对此的注释中称:“冬、夏至之日,不省官事,故休吏。”

故事大概是,前汉时期,薛宣守左冯翊(一个邻近首都的郡),在夏至或冬至,所有官员都休假,只有贼曹掾张扶不肯休假,照常坐曹治事。因此,郡守薛宣下了这样的一个教令给他:“盖礼贵和,人道尚通,日至吏以令休,所繇来久。曹虽有公职事,家亦望私恩意。掾宜从众,归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壹笑相乐,斯亦可矣。”张扶因此自觉羞愧,而其他的官属则赞美这个教令很人性化。

除了法定假日,遇到家里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人们可以请假。在汉代,请事假和秦代一样叫告归或谒归。因汉代重视孝道,父母去世,官员必须要回家休丧假,最长可达三年。

如官员生病,可以请三个月的病假,超期一般要被免官。但是,高级官员得到皇帝的优赐可以延长病假,称为赐告。对于工作表现好的官员,皇帝还会特别赏赐带薪假期,不用管事但也不能回家,称为予告。《汉书》中记载“夫三最予告,令也。”意思是连续获得三次考核第一名,可赏赐予告。

汉代以后,可能继续有一段时期官员必须住在官署里。这可以用公元3世纪曹魏时期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大司农王思是个苛刻的官员,在他年老的时候变得疑心很重,当这个属僚因为父亲病笃而要求请假时,王思生气地表示:“世有思妇病母者,岂此谓乎?”王思不肯给一个属僚一天的假期去探望他生病的父亲,而这个属僚的父亲就住在官署附近。第二天,这个属僚的父亲*了,而王思一点也没有悔恨的意思。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官员开始编组在夜晚到官署轮值时(这个方法在此后的封建时代*一直施行),休假的制度就可能有了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轮休制,称为“番假”。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长假制度。据《全晋文·启断众公授假故事》记载,五月农忙时节,可以休田假,九月要准备寒衣,可以休授衣假,各15天。每年还有四次私祭假,每次4天,用于回家祭祀。本人婚假给9天,亲戚结婚也能休假1至5天,还有扫墓假60天。此外,《晋令》中还规定一年的事假为60到95天。这么一算,那时一年假期能达到166天以上之多。

为了鼓励臣下尽心国事,晋代还定有“急假”,即让官吏处理紧急家事,不过,一年不得超过60天。后晋时期,家在外地的官吏还给探亲路程假。

南朝齐明帝时期,*制定了省亲假,允许官员回家探亲,这是统治者以仁孝治国的一种方法。另外,*还有落成假,建造宗庙的人员可以休假一年,没有参与建造的通过免除租税也可以休假一年,这是给官员的莫大恩惠。


三、隋唐的休假制度

隋朝沿用汉朝的休沐制度,官员们均是每五天放假一天,另外还有探亲假、丧假、病假、婚假等。

唐代时,专门订立了规范官员休假和致仕的法令:《假宁令》,休假制度较汉代有了较大变化。

首先是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永徽三年二月十一日,上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与百僚休沐。”大唐统一规定,每个月的10号、20号、30号放假——上九天班休息一天。古人以十日为“一旬”,所以又叫“旬假”,这就是古书上说的“旬休”,即做9休1,全年公假大约36天。

唐代实行轮流值班制,官员们不用每个工作日都住在官署值班,因而休息时间大幅缩水。从唐代开始,官员习惯上是上午或上、下午在官署里,然后回家。当然,如果是一个朝会的日子,京城里的官员会先在清早上朝,然后才到他们的官署。由于大部分的官员和他们的家庭住在一起,因此没有必要每五天作一次短期的休假。而且,由于官员留在官署的时间减少,削减例假日似乎也是公平的。如著名的《滕王阁序》中有“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的句子。每个月三旬,正好休息三次,称为上浣、中浣和下浣。浣也是洗的意思,可见旬休相当于原来的休沐。

唐朝休假

其次,休假的常规节日增多,如元日、寒食、清明、上巳、夏至、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至等均要休息1至3天不等。另外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这样就有了“黄金周”。

此外,唐朝皇帝尊老子为始祖,将二月十五日老子的生日定为降圣节,要放假1天。从唐玄宗开始,皇帝的生日要放假1天至3天,老皇帝或皇后的忌日也放假。在唐代,据统计,一年共有53天的节庆假日。

朝廷人员也有属于*官员的专有假期,比如什么田假、授衣假、婚假、探亲假等等假日。官学的学生保留了田假和授衣假,类似于现在的寒暑假。官员们每月还可以请两天(后来增加到三天)的事假,根据老家的路程远近每三五年还给一定的探亲假,婚假、丧假的制度也都保留。

根据统计推测,唐代休假制度与汉代相比,公假变短,但节假变多,这样粗略一算,唐朝官员一年的假日,竟多达100天,总天数比汉代还多。

这么看来,唐代人平时的“休息日”可是少了许多,好在其他假期有所增加,对辛勤工作的人们来说也是一种弥补。

有时,由于一些特殊的情况,皇帝临时取消朝会,也会使得大臣获得变相的休假。这些特殊情况包括日食等特殊天象、大雨雪等特殊天气、皇族成员或者重臣去世等。唐代还制定了请销假制度,假期期满后按规定要到衙门销假,称为“参假”,不按时销假的话,要扣一个月的工资。

对于官吏的休假,历代都有严格的规定。唐德宗曾明确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吏,满假那天,必须到衙门报到,否则,扣发俸禄一个月,有的甚至被罢官。


四、宋朝的休假制度

宋朝的官员比较幸福。宋代时,公共假期和休假制度最为宽疏,一年有接近四个月的假期,加班还可以补假。日常休假虽仍沿袭唐代“十日休沐”制度,但在节日假方面则大为增多:全年节假日76天,加上“旬休”36天,就有112天。此外,还要加上皇帝、皇后们崩薨的忌日假。当时的忌日假,大忌为15天,小忌为4天,这还不包括皇帝、皇太后的生日随机而定的休假天数等。

根据宋朝的《文昌杂录》一书中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同;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各三日;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社(春社)、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社(秋社)、秋分、授衣、重阳、立冬,各一日;上中下旬各一日。……百司休务焉。”

宋代的各类节日名目最为繁多,堪称历朝之最,主要包括:岁节(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天;天庆节(正月初三)、先天节(七月初一)、降圣节(十月二十四,因宋朝皇帝尊赵玄朗,即财神赵公明为祖先,所以降圣节改为赵公明的生日)各放五天;诞圣节(皇帝的生日)、上元、中元、夏至、腊日各放假三天。天祺(也叫天祯节,四月初一)、天贶节(六月初六)、人日(正月初七)、中和、二社、上巳、端午、三伏、七夕、授衣(十月初一)、重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等等都放假一天。宋朝很多皇帝信道教,那些看着不太熟悉的假期大多和道教节日有关,这还不算宋徽宗发明的后来又被废除的一些节日。

宋人的假日相当多,尤其是朝官员。文中的“祠部”对现在来说,就是专门管理*官员节假日的部门,官员们的假日主要分两类:

一是传统大节,像端午、寒食、清明、重阳这种*法定假日和春分、立夏、冬至等*特色节令。

二是官方设定的政治性假日,比如“天圣节”、“降圣节”、“天庆节”这种具有政治意义的假日。

我们大概算一下宋朝官员一年有多少休假呢?元日、元宵节、寒食节、天庆节、冬至5个大节各休假7天,合计35天。

而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日,7个节日各休3天,一共21天;

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春社、清明、上巳节、天祺节,立夏、端午节、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社、秋分、授衣节、重阳节、立冬21个节日各休假1天,合计21天。

这些明确规定的节假日加在一起一共是76天,除了这些,唐朝官员有的旬休宋朝官员也有,那么一年就是36天的旬休,与上面的加在一起就是113天!

但实际上宋朝官员一年的休假日应该远远不止113天,因为还有像探亲假、婚假、丧假这种不确定的假日没有记入,所以说,宋朝的官员福利是相当好的,一年30%以上的时间都休息。

宋代不把佛诞和老子诞辰当成法定假日,这反映了佛教、道教影响力的衰退。

此外,宋时期会给官学的学生们安排15天的“田假”,农忙时期让他们回家帮忙种田;每年的九月会安排15天“授衣假”,因为农历九月过完就入冬了,安排学子们回家见见家人,准备过冬之物。

不仅如此,宋时期还建立起了完备的婚丧假和探亲假等,即便以现在的眼光看,也充满了“人情味”。

宋朝节假日

在这些名目繁多的假期中,有一些假期官员虽然可以不上朝,但是还要正常办公,称为朝假。与唐代一样,遇到老皇帝和皇后的忌日及忌日的前一天,或者天气不好下大雨雪,也不上朝,可以放假。其他的婚假、丧假、探亲假、私祭假(父母忌日)什么的也都保留。宋代官员请病假称为“寻医”,需要两名同级别的官员作为担保,一次最多可以请假一百天。满百日还未康复的,需要再次履行请假手续。总之,宋代是假期种类最为丰富的一个朝代,以至于南宋大臣罗愿在奏议中表达了自己对假期太多的担忧:“一月之中,休暇多者怠居其半,少者亦十余日。”


宋代大致的休假日,超过了全年的三分之一。我们现在每年的法定节假日不过115天,宋朝的休假日时间比我们现在还多。

宋朝坊市的发展可以说是在*古代史上的辉煌时刻,在官营企业中工人们的作息、休假是有着严格规定的,一年的休假大约60天左右,包括每月的旬休和元旦冬至等长假在内,比起官员们来说确实少了些,但是工人们每天工作的时间和当代人一样,大约每天10小时左右,而到了炎炎夏日,朝廷规定每日工作时长减半,相当于每天都有半日的休假。

而手工作坊及其他自营单位呢?朝廷就没有明确规定,属于民间社会自行调节,但想必假日也不少。


五、元明清的休假制度

元明清的假期都比宋朝以前要少得多。

元代虽沿袭宋代“旬休”制度,全年大约36天,但节假骤减到仅16天,全年休假约52天,比宋代少了一半。元代规定有十六天的节庆假日。

到了元代,法定假日数量急剧下滑,春节、寒食等节日改为三日,冬至或皇帝生日等日子只有两天,而立春、立秋、重阳等只有一天,所有节日加起来大50来天左右。

元朝在灭宋之前,是相当地“有干劲”,假期很少。除了例行的“旬假”,春节、清明假期缩减到了三天,皇帝过生日、冬至可以休息2天,上元、中元、立春、端午、立秋、重阳,放假1天。

灭宋之后,元朝一下子就“懒惰”了许多。公元1277年,元世祖忽必烈把“旬假”给加长了,改成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廿三、乙亥日休息。“乙亥”是“干支纪日法”,每60日一个轮回。也就是说,元朝的固定休假是“大小月”,大月休5天,小月休4天。

而且,元朝病假管得很松,所以,之后很多官员都借口生病翘班偷懒。后来,元朝的中书省憋得没办法,于是规定,官员必须带着“病历”回来销假,而且如果一年请病假超过100天,就停发俸禄。

被堵*了病假这条路之后,办法多的元朝官员们又盯上了丧假。元朝并没有严格的丧假制度,但一般来说允许汉族官员“丁忧”,默认祖父母、父母丧假三十日,迁葬祖父母、父母给假二十日,官员犯错的,先丁忧后追责。

到了元朝中后期,丧假也变成了元朝官员翘班请假的工具,蒙古人、色目人官员也开始请假“丁忧”,官员一整年只上几天班的大有人在。

元朝休假

到了明代,节假日就更少了。元朝后来的文恬武嬉给朱元璋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元朝的灭亡和官员们的懒惰、腐朽、贪婪有很大关系,所以他十分痛恨官员*和偷懒。大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拼命三郎,所以他觉得闲适并不是一种该有的生活方式,他给官员的休息时间也比较少,明朝取消了唐宋以来的“旬休”制度,仅庶吉士“五日一休沐”,国子监的学生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也会放假,不过,“学霸”毕竟是少数人。其他官员则没有此等待遇。

明初皇帝励精图治,大部分传统节假都取消,仅保留元旦、冬至两节,其中元旦放5日,冬至放3日,永乐年间增加元宵节,放假10日,共18天节假。明朝《古今事务考》中说:“国朝正旦节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元宵十日。”

这样算下来一年下来也只有18天的假期,工作日竟然高达95%。在明代,也可以请事假、病假,但是整体上来说,明代的假期还是太少。而且朱元璋明洪武时期的“考勤”极为严格,每天上班“点卯”,下班“画酉”,早7晚7,每天工作12个小时。迟到、早退全部纳入官员年度考核。朝廷上下是怨声载道,多次上疏,请求增加一点假期。

直到“工作狂”朱元璋驾崩之后,在后世朱家皇帝的努力下,假期才渐渐变长了。不过,主要延长的是冬至、春节、元宵这三个节日,形成了冬三月每个月都有一个大长假的格局。明宣德九年,宣德皇帝在元宵节甚至给官员们放了整整一个月的假期。

朱元璋

清朝的休假制度在明朝的基础上没有什么改动,直到晚清时期,个别学堂才开始使用西方的周末休息制度。

清代基本保留了明代的放假制度,依然没有旬休,只有元旦放七天,元宵放三天,冬至、端午、中秋、重阳各放一天。后来,朝廷采取了“集中放假”的方法,把冬至、元旦和元宵节整合在一起,从冬至开始放假,放假一个月,一直放到元宵之后再回来上班,相当于放了一个“寒假”。这是长达1个月的“封印”期,涵盖了过去“元旦”“元宵”等节假。这就“封印”一词的由来。

其余节假包括端午、中秋、重阳、皇帝诞辰,各放假1天。清朝假日总天数大概仍为34天。

集中放假的具体时间由钦天监负责,在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二四日之间选择一个吉日。届时,会把官印封存起来,称为“封印”,表示停止办公,直到一个月后才开印。《燕京岁时记》中封印条目记载:“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一体遵行。”择吉时而放假,也是精神上的鼓励。

清朝封印放假

大约一个月之后,又会宣布另外一天来“开印”。在这一段期间,官员仍要不时到他们的官署,但是司法案件完全停止处理。寒假可以看作是对例假日和节庆假日损失的补偿。

“封印”之后,学馆的学生们也跟着放假,称为放年学,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寒假了。

清*对有功人员,还要赐“赏假”。

到了清末,国门被“坚船利炮”砸开,西方传教士的影响力变大了,“礼拜天”这个词开始流行起来。到清*的最后十年,在原有假期的基础上,还确立了礼拜天公休的制度。


六、其他休假制度

“五日一休沐”的制度一直延续至隋代。不过在汉代以后的分裂时期,南方*曾经有所改变;我们知道,至少建都在今日南京的梁朝曾经规定每十天之中才仅有一次的例假。自唐至元都奉行这一个规定。这些假日称为旬假或旬休,在每月的十日、二十日和最后一天(即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明、清时代再进一步削减,完全废去这一类假日的规定(直到民国时期,星期天才成为官方假日)。

我们如何解释*历史上对例假日的不断削减?可以想得到的简易答案有两个:第一,这种改变可能反映出需要由公务员处理的*职责(或许是繁文缛节)长期的增加;第二,*历史上可能有这样的一个趋势,皇帝对待他的官员越来越像一个严厉的主人。大致说来,这些解释可以用于统治权力较前代集中的明、清时期。唐宋的事例则有所不同,唐宋的节庆假日和其他假期相当多。

古代除了正常的休假以外,还有丧假,父母去世叫作“忧”,孝子因回去守孝而休假叫作“丁忧”或者“丁艰”,时间比较长,历史上不同时期在三十六天到三年不等。

当个人为了执行对家庭和宗族的责任时(例如,近亲的婚丧),*的法令也规定有回家的休假和相类似的假期。最宽大的是唐代的规定,包括:

一、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住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

二、儿子行冠礼时,有三天假期;如果是亲戚,则有一天。

三、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不包括旅程;其他的近亲行婚礼,则分别有五日、三日、一日的假期。

四、父母亲去世,强迫解官三年;如果是军职,则为一百天。

五、其他的近亲去世,分别有三十日、二十日、十五日或七日的假期;如果是远亲,则分别是五日、三日或一日。

六、亲身受业的老师去世,给假三天。

七、个人的忌日,给假一天。

八、在五月有十五天的田假,在九月有十五天的授衣假。

除了最后一项,这些规定似乎大部分为宋代所遵循。明、清时期,许多这些假日或者完全取消,或者成为特殊的,必须等待皇帝的批准。唯一完全严格执行的规定是,父母亲去世之后强迫解官三年。这些改变似乎显示了个人对皇帝及父母亲责任的增加或不断强调,相对的忽视了其他的社会关系——譬如对其他亲戚和老师的责任。这显然是明、清时代道德的一个特色。

关于官员们每日的工作时间表,一般地方*长官的工作时间有很多地方都像皇帝,这种类似甚至从他们官署建筑构图的相像反映出来。


七、七曜纪日法

现在的礼拜休息制度是源自于西方公历历法。但是在*古代,也有七曜纪日之说。

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等,是古代*人将 荧惑星(火星)、辰星(水星)、岁星(木星)、太白星(金星)、镇星(土星)称为五星,五星又称五曜,加上太阳星(日)、太阴星(月),合称七曜。日月之外的五个天体也能用肉眼观察到。

七曜,源于古代*人民对星辰的自然崇拜,可追溯到周朝。自两汉时期应用甚广。刘向:“夫天有七曜,地有五行。”;《后汉书志二律历》:“夫甲寅元天正正月甲子朔旦冬至,七曜之起,始于牛初。”刘洪亦有著作七曜术。

七曜占在*古代星占学上均十分重要。《易‧系辞》:“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变动为占,七者各自异政,故为七政。得失由政,故称政也。”《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孔颖达疏:“七政,其政有七,于玑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七曜指的是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每天一星当政,七天一个周期,过去叫七曜纪日。后来人们结合西方一周七天的历法观念,所以一周也被称为一个星期。

礼拜的说法,是西方基督教的概念,在民国时期采用公历纪年之后,一周七天的制度才在*正式普及,现在七天叫一周,也叫一个星期或者一个礼拜。注意无论是哪一天的名称,拉丁文与汉文所指的星球都是同一颗。

七曜与星期对照表

而七曜纪日法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晋·范宁所著的《春秋谷梁传序》就有:“阴阳为之愆度,七曜为之盈缩。”,《晋书·卷十一·志第一》中也有:“然则三皇迈德,七曜顺轨,日月无簿蚀之变,星辰靡错乱之妖。”的记载。

现在很多人认为七曜纪日法最早出现在古巴比伦的两河流域,到了唐朝时由佛教传入中原,继由中原传至朝鲜、日本,成为古代*,日本,朝鲜都曾采用的七曜纪日历法。

而实际上,古巴比伦的七曜纪日法与我们华夏古代的七曜纪日法完全不同。我们所使用的七曜纪日法其实起源于河图、八卦,对七曜次序的解释也来自于此。

七曜纪日

七曜纪日法在唐朝时曾经被使用过,后来影响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这个可以从日本国宝《御堂关白记》中找到记载,这本成书于996年—1027年的日记,是日本最早对七曜纪日法有所记录的书籍。只不过这套历法并不适合我国所使用的阴历,故而没有被民间长期使用,只不过变成二十八星宿值日的方式,出现在黄历中。

七曜纪日法体现的是阴阳五行的中和,虽然成形已久,但是因为古代*有以阴历为主的数字纪日法,又有以甲子为序的文字纪日法,所以,很难在民间被普遍使用。而且,我们民间所使用的农历,是太阳历与月亮历的结合,即阴阳合历,这是更加符合农耕实际需要的历法。

而西方的星期制历法,从史料记载上看,其实来源于我们的七曜纪日法。至于怎么传到西方的,有两种途径,一种是1434年郑和携明代星历表(欧洲现存有明代黄历),访问欧洲,留下了七曜纪日法;另一种途径是,丝绸之路将七曜纪日法传到了中西亚,由*首先学习使用,又传播到欧洲。

所以,那些七曜纪日法起源自两河流域、古巴比伦、苏美尔人、埃及人等等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是伪造的历史。


结语

*古代的休假制度内容非常丰富,纵观*历史,可以将古代的休假分为三种:一是公假,类似于现在的周六日休假;二是节假,类似于如今的清明、端午、中秋、国庆、春节假期;三是事假,比如病假、探亲假等。

*古代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民是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自然没有节假日制度一说;但官员吃的是“皇粮”,他们有节假日。而他们的节假日安排,和农业生产是息息相关的。农忙时期,他们要组织种子、工具、牛马的租借发放,组织兴修水利灌溉工程。农民休息、庆祝民俗节日的时候,他们也就休息了。

*历史上的节假日制度,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纵然改朝换代,节假日却并没有明显的改变,恰恰说明,这些节假日的安排,是*这块热土上农业生产生活的科学安排。它负载了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情感,正是我们千万年农耕文化的写照。

*古代休假制度的沿袭发展,体现了自古以来*社会的人文关怀传统,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情怀。


宋代的休假日超过了全年的三分之一,比我们现在还多,堪称历史上休假时间最长的朝代。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9534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