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吉日是哪几个字(古人的“谐音梗”)
前段时间,一则消息引起网友热议。有人在某网站的地方领导留言板上提出,希望当地民政局能够在2021年3月14日这天办理婚姻登记。但这天恰逢周末,民政局按规定是不上班的。对此,当地民政局给出的回应是:“法定节假日不予加班办理婚姻登记。”
网友结婚为什么热衷于2021年3月14日这个日子呢?原来,细细一品,2021314的谐音正是“爱你爱一生一世”。
其实,不仅咱们现代人喜欢谐音所暗含的寓意,古代的人们也非常“迷信”谐音所表达的含义。
所谓谐音,指的是音同或音近的现象。之所以汉语会出现谐音,是因为汉字的数量庞大,大概有八万多个,在汉语中音节和读音的比例大概是一比十,因此汉字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给了人们使用谐音来抒发“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方式,古代人便经常用谐音来表达言外之意。
古人早就玩坏了的“谐音梗”
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有个好朋友叫刘贡父,有一天刘贡父宴请苏东坡和几个文人朋友到家中做客。
▲颇爱把酒吟诗的苏东坡(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正在侃侃而谈之际,苏东坡的家人传话要他回府处理家事,刘贡父半开玩笑地出了一个上联:
幸早里,且从容。
苏东坡蹬上马鞍,头也不回便往府中去,边走边说:
奈这事,须当归。
“幸早里”这三个字中谐音了三种水果:杏、枣、李,“且从容”的“从容”谐音“苁蓉”,是一味中*。苏东坡对的下联中,“奈这事”同样也谐音了三种水果:柰
(果木名)
、蔗、柿,“须当归”中的“当归”是一中*名。这副对联中,双方都用了谐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且对仗工整。
明代的翰林学士解缙聪明过人,十九岁便中了进士。有一次解缙参加一位同僚的宴会,在场的人中有一位权倾朝野的大臣,他十分嫉妒解缙的才能,想要借着这次宴会的机会让解缙出丑,于是提出要和解缙对对联。
▲解缙
这位大臣出了上联: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解缙听完后毫不示弱,当即对道:
一马陷足*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大臣的上联中,“锯”和“句”谐音,意图讽刺、挖苦解缙敢和他对对联,解缙的下联中“蹄”和“题”谐音,而且用“老畜生”回应“小猴子”,以牙还牙,对仗工整的同时,也让大臣还不了口。
谐音民俗中的美好愿望
谐音的运用深入传统文化之中,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影响了当地的民俗。我们经常能在生活中遇到与谐音有关系的民俗现象,这种现象最经常表现为祈福谐音。在祈福谐音中,人们将事物的名称读音与有吉祥寓意的文字相谐音。
比如,春节期间人们有倒贴福字的习俗,“福”字倒着贴意味着
“
福到了
”
,这是因为“倒”和“到”相谐;
▲倒着贴“福”字
我们逢年过节都会买鱼,谐音
“年年有余”
;
▲逢年过节餐桌上的“鱼”
宋代的时候发行过一种纸币,叫做“交子”,后来人们就利用谐音将本来叫做“扁食”的食物称为“饺子”。
祈福谐音也经常出现在雕刻和剪纸等艺术作品中。早在汉代,人们就已经产生了“马上封侯”的说法。汉代出土的砖画上常常能看到猴子骑着骏马的图案,这里的“猴”和“侯”相谐,“侯”指的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马上”意味着“立刻”,
“马上封侯”
利用谐音表达了想要立马封官加爵的愿景。
▲汉画砖“马上封侯”拓本
在古代的动物文化中,
“鸡”也有纳吉迎祥的意思,这是因为“鸡”和“吉”谐音
。我们经常能在传统的装饰纹样上见到鸡的图案,比如窗花、灯花、服饰、年画等。公鸡的图案还会和牡丹花图案结合在一起,
牡丹在古代喻意着“富贵”,“公鸡”善鸣,有“功名”的喻意,合起来表达了“功名富贵”的美好愿望。
有时候人们也会在大公鸡的鸡冠上面加一簇鸡冠花,“冠”与“官”相谐,寓意着“官上加官”。
▲“官上加官”剪纸
蝙蝠是我们现代人不太喜欢的一种动物,除了它们身上携带有很多病毒外,蝙蝠在一些文化中还被视为吸血鬼。但是,在*古代民间图案花纹中,蝙蝠却是使用最多、最普遍的形象之一。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还是和谐音有关,
“蝠”和“福”相谐
。因此蝙蝠的图案不仅出现在很多宫殿的雕梁画栋之上,也经常出现在乡里农夫的炕头上。蝙蝠还经常和其他吉祥物组成起来,比如蝙蝠和寿桃组合在一起,称为“福寿图”,
人们经常用绘有五只蝙蝠的门联表达“五福临门”的愿景。
▲“五福临门”剪纸
除了动物外,植物也常因谐音用以表达吉祥寓意。
水墨画中的白鹭、荷花和芦苇组合在一起叫做“一路连科”,
这其中,白鹭的“鹭”与“路”相谐,荷花又称为莲花,“莲”和“连”相谐,水边的芦苇常常一棵一棵连成一片,与“连科”相谐。在古代的科举中,“连科”指的是连续考中,因此一副“一路连科”的水墨画表达了对参加考试之人的美好祝愿。“莲”还与廉洁的“廉”相谐音,清代的很多青花瓷上经常能看到绘有莲花的图案,谓之“青莲缠枝”,其中“青”与“清”谐音,“青莲”乃是希望做官之人能够保持“清廉”。
▲“青莲缠枝”青花瓷
这样的事例在古代不胜枚举,一方面固然同汉语的语言结构有很深的关联,但更重要的是,谐音跟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有联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也切不要过度迷信谐音,为了凑谐音而扰乱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那可就得不偿失了。玩一玩乐一乐可以,大可不必当真而被谐音现象所裹挟。
参考文献:
夏莉:《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李晓萌:《汉语谐音现象探析》,硕士论文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9492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