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四川绵阳市地震(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分析)

【摘要】据*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9月5日6时21分在四川绵阳市三台县(北纬31.31度,东经104.65度)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
【关键词】地震;汶川;震级
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学、地震地质和地震工程研究。参与编写《四川省地震区划》(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汶川大地震科学考察研究报告》(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四川省汶川大地震观测与研究》(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近年来主要从事深部地球物理和活动断裂带观测与研究工作。


1地震基本情况

从区域构造来看,北川断裂(338°53′N,107°42′E)是四川盆地北部的一条重要边界断裂,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中强地震,并引发了严重的地质灾害。本次地震位于北川断裂西段,属一条近东西走向的大断裂带,它是北川—北川断裂带和映秀—北川断裂带的交汇处,属两条大断裂交汇处。震中距三台县约29 km (图1)。
从地震活动特征来看,该区域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已发生过三次5.0~6.0级左右的地震,而最近的一次就是本次3.4级地震。这次地震是距震中最近的一次5.0级以上地震。震中附近的三台县城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县城,该县城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据记载:当年9月3日晚8时20分左右,位于县城西南方向的柏条村附近突然发生了一场4.8级左右的地震,震级为6.3级,距震中约9 km。随着地震规模增大和余震持续时间增加,当地群众的生活受到了影响。
从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来看(图2)。根据*地震台网正式测定结果: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图1)。通过对本次地震矩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M值为38.4 mm (图2)。根据*地震局数字地震仪*台网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该次地震矩震源机制解为(T):(Ht)=T-> Bt+G+A,式中T为时间(s);H为深度(km);A为方向(°)。本次震中附近5 km范围内共记录到M≥3.0级的震例16个,其中3个最大震级分别为:6.5级、7.0级。
从历史地震来看:汶川地震发生于川西北地区,是我国大陆地区迄今为止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大地震,也是20世纪*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大地震。其余震在近百年中不断发生。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据有关资料显示: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处于汶川地震强震活动带上,其余震分布面积占全国的40%以上;特别是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未来仍有5~6次强震发生的可能。因此有专家认为,从*大陆的历史看,震源深度30 km内发生5.0~6.0级左右地震是很正常的。据*地震局监测预报中心监测显示: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近期发生5.0~6.0级左右余震可能性较小,但不排除今后发生5.0~6.0级以上余震可能。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盆地及邻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震源机制异常变化。从此次强震序列特征来看,此次强震为M≥4.0级左右,有明显前震活动迹象,应是汶川大地震后新发或复发的 ML3.0~4.0级左右余震序列。

2震源机制解

从震前到震后的时间尺度看,本地震的能量主要集中在1个月内,时间较短(图1)。从发震断层的性质和应力状态看,本次地震与汶川8.0级地震同属龙门山断裂带的西北段(即龙门山断裂带东段),应力集中程度高。发震断层为一条走向 NWW、倾向 NE的逆冲走滑断层。受发震断裂两侧地质构造的影响,该地震发生在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交界处,如在北川县城和安县城及附近、平武县城和附近、江油市城附近、北川县城和附近。
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P波为主,占总发震率的93%(图2)。在P波资料中,北川县城以南及平武县城以北、江油市城以北、北川县城及附近等地分布有20条P波速度结构有异常,震中距离5 km内有7条P波速度结构异常密集区(图3)。其中北川老县城以南(龙门山断裂带东段)是最密集区,其次是平武县城及北川老县城以北(平武县城及北川老县城以北),江油市城以北、江油市城以东(北川县城及北川老县城以东)为最稀疏区,震中距离5 km外有1条P波速度结构异常密集区(图4)。据震中附近的气象资料显示:今年8月中旬以来当地降水量在300 mm左右,当地气象部门根据经验将降雨等级定为五级。
从震源机制解的时间序列看,本次地震的发震时间集中在6个月内的6月、7月和8月。发震断层为一条 NWW向的逆冲断裂,沿走向倾向 NE,倾角约60°。发震断层可能具有较强的走滑运动特征。由于目前还无法确定该条断裂是属于逆冲还是走滑,因此目前只能根据震源机制解判定断层为逆冲或走滑运动。
对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双差校正。将*地震台网中心记录的P波初动P轴位置(见图2)与校正后的P轴位置(见图4)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深度上相差约1000米。结合历史上汶川8.0级地震、芦山7.0级地震和北川8.0级地震对这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和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芦山7.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芦山断层倾角为50°左右,北川8.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北川断层倾角为70°左右,这与历史上发生在北川8.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图4);北川8.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该断层倾角为60°左右;芦山7.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该断层倾角为60°左右;芦山7.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该断层倾角为70°左右(图4)。
这次地震是龙门山主断裂北段发生的一次大范围活动性增强的强烈破裂*,可能与北川城区以南发生的地震有关。

3余震及震源深度

此次地震发生后,在震中地区和附近的几个省(区)共记录到了31次余震,其中4级以上地震14次,震源深度大部分在10公里以内,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发生在北川县南约6公里的北川断裂带上。
四川省地震局正组织力量对此区域开展余震监测和分析研究工作。
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北川-汶川断裂,震源深度为18公里,这一深度与1976年7月29日松潘-平武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基本相当,与1979年8月12日青海海北-玉树7.5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相当。
根据对该区域近30年来的多个地震的计算结果来看,该区域历史上曾发生过6次破坏性地震,其中有4次强震发生在该区域内。震中及周边区域历史上的强震分布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北川断裂带一带和青川断裂带一带,这些区域为现代构造应力积累区。从图4中还可以看出,在北川断裂带和青川断裂带之间的北西向的小规模断层活动可能为该地区未来的强震活动提供了新的动力来源。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27924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