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端午节的来历资料简短(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午日、五月节、诗人节、龙日等等。端午节起源于*,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这一天*去,于是有了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下面来看看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介绍吧。


1、纪念屈原说

屈原(前336-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屈原曾经参与了楚国的政治制度改革,主张对内举贤任能,对外合纵抗秦,但却被*所害;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后投汨罗江而*。
传说屈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2、纪念伍子胥说

传说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相传这一天鬼魅出没,所以有不少地方都在这一天举办活动来驱逐鬼怪。端午节也是*人民除春节以外的另一个传统节日。传说公元前五世纪,楚怀王的大臣伍子胥,因被*所害,被迫逃亡。在逃亡途中过长江时,巧遇从楚国都城丹阳(今湖北秭归)沿江而下的灵蛇。伍子胥劝其回归故国,灵蛇不听劝告,继续在江边徘徊;直到五月五日,才一跃而入汨罗江中。当时楚国人民为防止伍子胥投江*,便纷纷在江上划船寻找踪迹。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伍子胥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苏州知府周尚勋在端午派人沿江巡捕竞渡的民俗;后在江南普遍盛行。民国时期江苏各地端午竞渡的风俗仍然盛行。
以上两种说法中的“划龙舟”活动主要是以赛龙舟来纪念伍子胥的活动。

3、纪念曹娥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县令命人划出一定数量的船以打捞尸体。但当时没有一只船能够捞上尸首。曹娥*后,乡民为了不使她的遗体受水族侵害,于是在她投江之处修了一座庙,叫做“孝女祠”。后因曹娥*时身穿红衣服、昼夜在江中呼喊”父(父亲)”之故。后来曹娥的灵柩由江上运回故乡安葬。为了纪念这位孝女,就在她投江的江滨建立庙宇,并立碑颂扬。此俗沿袭至今。相传每年五月五日是曹娥*时所在的农历五月五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端午节来过。

4、起于三代夏至节说

此说出自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他说:“五月五日,竞采五色丝,最贵。”《帝京景物略》也有类似记载,说:“五月五日至夜,妇女采柏叶、柏子面,杂以陈。直至更定,取醉归家。日令妇女食之。”按此说法,五月五日吃粽子和饮雄黄酒是为了避毒虫的伤害。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记载:“五月五日午,食粽之风起。俗重此日。以角黍(粽子)荐寝庙(天帝)之前。以彩丝系臂者,用荐高祖庙,士女游看之,谓之‘踏百草’。”清代朱彝尊《续书·历志》亦云:“俗以兰蒲荐福神,以角黍祭先灵”。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传说至今仍在流传。有关端午节的来源说法不一,其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纪念春秋时期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5、端午节源于夏至节说

端午节源于夏至节说,这是有关端午节来历最古老的传说之一。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国的忠臣屈原。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农历5月5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27312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