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乐山大佛的发髻(乐山大佛的发髻在哪里?)

大佛是人们信仰的神,大佛的发髻是佛的象征,那么这尊大佛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乐山大佛,又称凌云大佛、弥勒佛、报身佛、弥勒菩萨像等,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距城区28公里。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是*唯一一尊坐佛、大佛和神龛相结合的雕塑。
乐山大佛开凿于公元754年(唐朝贞元十九年),竣工于803年(唐代广德元年)。据史料记载,乐山大佛开凿于嘉州(今四川乐山)西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嘉州就是现在的乐山,“凌云”是梵语“大”的音译,“凌云寺”即后来的大乘佛教著名寺庙凌云寺。
乐山大佛建造时规模宏大,历时90年,耗银230万两。佛身高71米,头宽13米,耳长7米。由于岷江水患频发和官府的压迫和剥削,使工程一度停工。


1.大佛的发髻是在哪里呢?

乐山大佛所在的岷江,因水位上涨,河水淹没了通往佛顶的栈道,为修建乐山大佛,工匠们利用仅存的栈道在悬崖峭壁上凿洞,最终完成了这项浩大工程。
关于这座大佛的发髻在哪里?有几种说法。
一是在乐山大佛所在的岷江中,因江中的泥沙堆积在岸边形成了沙滩,因此人们就把沙滩中露出水面的地方称为佛头。这种说法与乐山大佛所在的位置有关。
三是从佛头下延伸出来的一段山体,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被风雨剥蚀得很薄了。由于长期受到江水冲击、江风吹蚀和流水冲刷等因素影响下,渐渐露出水面的部分就是佛头。
四是在乐山大佛头部左侧前半段悬崖上,因岩层风化严重,留下了一些裂缝。人们把这些裂缝称为佛眼和佛耳。在这些裂缝里还有一些小洞可供人们观察水里的情况。从这些小洞中就可看到江底被江水冲出一块像头发一样长的石头,那就是大佛头上最大的一块发髻了。
五是在乐山大佛头部右侧后半段悬崖上还有几处像人耳朵一样大的洞,由于这些洞太小,只能容得下一个人弯腰钻过去,因此人们又称其为佛耳。
六是在乐山大佛头部右侧后半段悬崖上还有一个最大的洞叫“佛头”,因它离大佛头部最近而得名。
总之,从目前发现的证据来看,乐山大佛头部左侧前半段和右侧后半段悬崖上都有佛像发髻,而且都与大佛头部右侧后半段悬崖上刻有“佛头”二字有关。

2.大佛的发髻为什么是右斜?

唐代武则天时期,佛教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当时乐山大佛的开凿也是以佛教的理念为基础。武则天对佛教极为崇信,她曾亲自写了《观佛三昧碑铭》,并敕令工匠按照碑上的尺寸和雕刻方法建造大佛。乐山大佛的开凿也是以武则天时期为背景。在此之前,乐山大佛已经建好。当时的工匠为了体现出武则天“尊佛”的思想,有意将佛像左边偏下一点。他们认为:佛祖右边是男性,左边是女性,所以有一种“男左女右”之说。于是在工程设计中,佛像左边偏低一些。
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四年),一个名叫“卢从愿”的工匠开始负责乐山大佛的建设工作。他是浙江东阳人,其家贫,父亲早逝。他从小跟随母亲相依为命地生活,后来被送到一个大户人家做“佣工”。他勤奋好学,从一个工匠做到了工匠长。唐朝开元年间,卢从愿做了一个和尚,因为他的手艺精湛被李隆基召进宫里当“佛爷”(皇家僧尼)。
李隆基看到卢从愿的手艺后很高兴。于是他要求他建造一座大佛。卢从愿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精心设计、施工建起了乐山大佛。他先在悬崖下凿出一个深9米的大洞(佛龛)和一道石阶把大佛置于其中。大佛修成后,卢从愿为其修饰了佛衣、发髻和耳朵等部位。
此后不久,李隆基又派人前来检查乐山大佛的修建情况。当他们来到石阶处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佛像的发髻向右斜着——如果按照佛教中“男左女右”的说法的话,那么佛像左边不是应该是男左女右吗?
李隆基感到很奇怪,于是就派人去询问工匠们:“你们修佛时是怎样设计佛像的?”工匠们回答说:“我们在造像时考虑到了佛像的左手和右手应站在右偏高一点的位置上,这样就使大佛看起来左偏高一些”。
李隆基一听非常高兴,就下诏让工匠们所说继续施工,结果很快就把佛像修完了。从此之后,人们就把大佛修造成了右偏高一些的发髻。
据史*载,卢从愿在修大佛时还为人治病、渡人无数。其中有一位叫陈元靓(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的青年因患伤寒久治不愈而*亡。卢从愿为其诊治后便将自己的医书《医学入门》献给了陈元靓的母亲以求她早日康复。后来陈元靓因为这本书而闻名于南宋诗坛。

3.乐山大佛的发髻为什么是右斜呢?

大佛发髻为什么是右斜呢?根据《高僧传》记载:“世尊言:‘佛初成道时,以莲花为冠,后乃著以金盘。又因三面露齿,如五色莲花也。于法当住于人间,以故至今未改。’”唐代是佛教传入*的重要时期,弥勒佛代表着慈悲、智慧、宽容、豁达等多种宗教精神,象征着众生的希望和未来,所以当时的佛教徒都想把它塑造成右斜的发髻。
在当时佛教文化圈中流行的说法是,弥勒菩萨在成佛之前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在他们眼中释迦牟尼佛是导师、是君王,他要继承他父亲的事业。弥勒佛与释迦牟尼佛相比,无论是相貌、身材还是性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弥勒菩萨虽然也有一副大肚能容的佛相,但他的形象并不符合佛教对弥勒菩萨的要求。
唐朝时期由于佛教盛行,尤其是禅宗的盛行,导致了*禅宗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两派争论不断。道信是主张弥勒菩萨应该右斜发式的禅宗大师,弘忍则主张左斜发式的禅宗大师。
所以当时弥勒菩萨的发髻并不是右斜而是左斜,只是由于这种说法在民间比较流行所以才成为一种习惯。如今很多人认为,佛学大家们之所以把弥勒菩萨设计为左斜发式,那是因为当时释道儒三家都反对左斜发式并为此争执不下而采取的折中办法。
据说当年因为释道儒三家争执不下,所以朝廷就派了一个官员前去劝说他们三家不要再争执了。官员到了之后发现,这三家都没有意见,于是便把他带到了一个庙里让他坐下来和三家商量这个事情。没想到这位官员来之后立刻就站起来找地方坐了下来。

4.乐山大佛为何没有眉毛呢?

唐代的乐山大佛,是一座千年大佛,虽然历经风雨,但他依然保持着当初的容颜。在岁月的侵蚀下,乐山大佛失去了原有的神采,佛头上竟然没有了眉毛。关于乐山大佛为什么没有眉毛?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
传说当年乐山大佛开凿时,遇到岷江水患频繁,洪水汹涌而至,淹没了山脚。为了缓解灾难,当时的人们就在山的表面凿出了一条长长的石梯,希望通过石梯可以到达对岸。这条石梯最开始被凿出来时就没有眉毛。但是当地人们一直都认为乐山大佛是一位神人。为了祈求平安就开始不断地往上凿佛头。时间久了就变成了没有眉毛的样子。
从大佛头部往下看,你会发现大佛头部和眉目之间有一条缝隙,这就是“眉缝”。这是因为乐山大佛的表情很凝重、严肃、不高兴的样子;所以当地人就将这条缝隙当成了佛眉。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以铁为骨以金为肤,以铜为齿以玉为肤,以青黄丹白黑诸色作衣裳……”意思是说佛门弟子在制作佛像时经常使用各种颜料和金属作为材料。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25614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