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古代的六种兵器)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出自清朝王士祯的《竹枝词》:“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桂林的山水真是美极了,就像透明的碧玉一样,清澈明亮。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甲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其实这个“甲”并不是我们常说的一种金属,而是“甲”在古代汉语中表示一种金属,现在我们所说的“甲”是指甲胄,是一种军事装备。“甲”在古代汉语中还表示一种金属器,比如古代的金刀、金戈。实际上,“甲”字在古代汉语中表示的不是一种金属,而是指一种兵器。因为它的外形特别像铁甲。


一、甲胄

“甲胄”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卷三十九·战国策》中:“以一人之力,百夫之众,战于外,而士不敢发,是故一夫之敌,百人之众也。”在此段话中提到了一种作战方式叫做“甲胄”,而这个词最初是形容作战的方式的。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甲”作为一种作战装备开始进入到了日常生活中。“甲胄”指的是穿着防护性能比较好的铠甲,类似于现代的防弹衣。那么它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第一个作用是防护。在战场上敌人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兵器攻击我们,比如刀枪剑戟、弓*矢等,如果我们不穿甲胄的话,那么很容易就会被这些兵器所伤。
古人认为甲胄上面都会有龙凤、麒麟、青龙等图案,这其实是一种装饰之物。这些图案虽然并不能对我们造成直接伤害,但是却能够起到一种装饰的作用。
由此可见,“甲胄”除了防护作用之外还具有装饰作用。

二、刀剑

《史记·李将军列传》:“汉将军李广利从破匈奴,兵至大宛,得乌孙、康居、大月氏、呼韩邪之王各十余万骑,众十余万。”“乌孙、康居、大月氏、呼韩邪”皆为匈奴贵族,与汉朝交往甚密,彼此之间又经常进行贸易往来。
汉朝与乌孙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持续了数百年,到汉元帝时期,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元帝为了进一步巩固汉与乌孙之间的友好关系,经常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各国。使者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宣扬汉的德威;二是收集各国的情报。
汉元帝为了方便使者回国汇报工作和了解各国的情况,特令汉使“持节”到乌孙国进行贸易。于是在公元74年,汉朝的使节持节抵达了西域龟兹国,并把龟兹王迎入长安。当时龟兹国已经经历了汉朝近百年的统治,已经发展成为西域大国之一。因此汉使受到了龟兹王拉汗的热情款待。
此后汉朝与乌孙国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了,双方之间的友谊也更加深厚了。公元74年,汉朝与乌孙国之间缔结了盟约,并将原来汉朝送给乌孙国的礼物——“五匹马”送给了乌孙国。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携带了许多珍贵礼物包括三国时蜀国送给乌孙国的蜀锦以及乌孙贵族所喜爱的珠宝、玉珠等物品。这些物品对于促进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交流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弓矢

《韩非子》:“今夫弓矢者,所以攻敌而御之,使之不敢近也。”
又如:“弓矢一物,吾所先取;故曰兵者,凶器也。”(《韩非子·难一》)
又如:“矢者,以其所发之矢击也;弓者,以其所引之弓御也。”(《汉书·杨恽传》)
再如:“弓矢者,所以助我御外物也。今人有善射、善矢而不能用者,岂其才之有所不逮哉?是故弓者攻外物之器也,矢者御物之器也。所以攻外物者,所以攻敌也;御外物之器,所以御敌也。”(《荀子·王制》)
又如:“昔者,有君有臣而相非者,则其不能为君矣;今君臣不相道而相非者,则其不能为臣矣。”(《荀子·王制》)
又如:“弓矢在前戟在后。”(《汉书·杨恽传》)

四、车战

《孙子兵法》云:“夫战,勇气也。”在古代战争中,勇气是胜利的第一要素,勇气甚至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而古代战争中的车战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一种战斗方式。
《史记·苏秦列传》云:“(苏秦)又请王燕之燕。王许之,遂使张仪至楚,使楚王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王许之,为从者三百乘,皆素乘马。以张仪为上大夫。”
意思是说,苏秦去了楚国以后,又让楚王给他安排了三百辆马车,让他坐在上面带着他的士兵作战。苏秦出使楚国时对楚王说,我和张仪之间可以说是非常友好了,如果你同意给我这六百里的土地的话,那么你就可以把商于六百里地给我了。楚王很爽快地答应了。但是到了楚国以后,苏秦却对楚王说,他并不想要这六百里的土地。他对楚王说:“大王给我六百里土地只是因为我和张仪之间关系比较好罢了。可是如果大王不给我这六百里的土地的话,那就是在侮辱我的人格!”

五、弩机

弩机的使用,主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这时期战争的规模扩大,作战武器越来越先进。为了适应作战需要,就出现了许多新的兵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弩和车。弩是我国古代最早发明的一种远程兵器。
《说苑·建本》:“弓出于弩,箭出于弩。”意思是说:弩是由弓矢演变而来,箭是由箭杆演变而来。而且这种弓矢有两个特点,就是射程远、杀伤力大。《新唐书·陆抗传》中记载:“(陆)抗尝出猎,见虎在草中,乃以弩射之。虎惊走,抗持弓与步卒俱入草中而获之。”就是说他骑马到树林里打猎时,看见老虎在草*没,便用弓弦将其射*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中,战车比弓箭更受欢迎,因此弩机和车的发展也更快。《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车百乘,骑十万人,从之;为万人主,置三公九卿,卒有司存。”这说明秦始皇时的车百乘、骑十万人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他们已经拥有了三公九卿等官职的权利和地位了。
在《水浒传》中还提到过一种“三鞭两鞭”的鞭法。这种鞭法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的曹魏年间。

六、箭簇

箭簇是弓箭的箭头,《礼记·曲礼上》:“古之制,凡用兵之制,上有六器:戈、矛、箭、弓、镞。”郑玄注:“六器者,所以使敌人不敢近,以射也。”《周礼·夏官·大司马》:“凡大司马……皆有射大矢之戟,以象甲胄之矢簇。”郑玄注:“簇,一曰矢簇也。
三国魏孔融《羽林卫》诗之二:‘羽林多劲弩,飞矢贯强弩。’”清昭梿《啸亭杂录·马国贤》:“今人多谓矢簇为飞矢,非也。据《释名·释弓矢》,谓之箭簇者,盖谓此矢无所用也。盖弓有六器,或弓张五矢:一曰大弓;二曰神箭;三曰神矢;四曰羽矢;五曰矢簇。神箭乃射之于前。大弓以五弓为之。箭簇非一器也,皆其所以为用者也。”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今有一人亦欲射远,问以远者何也?曰:‘欲射其所不及处。’答曰:‘吾所欲射之地则近;吾所欲射之地则远也。’答曰:‘吾所欲射之地则近矣,吾所欲射之地则远矣。’”
综上所述,甲胄在古代汉语中表示的是一种军事装备。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9085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