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10月13日是什么日子(寒食节的来历)

*古代历法,农历的日期由农历月历衍生出来的,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个月,一般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有两个上弦月(又叫“望”和“朔”)和一个下弦月(又叫“望”和“昏”)。在农历每月初一前后分别为上弦月和下弦月,这两个新月与上弦月、下弦月相对应。而这两个新月出现在农历每月十五前后。所以每隔一个月左右就有一个上弦月和一个下弦月。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个回归年,在回归年的时间长度约为365.2422天。
公历的日期是按照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计算的,所以农历每月初一是不能与公历每年初一对应的,但是因为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需要21天(农历朔和望时间相差12天),所以从朔望之日开始计算每月天数就会与公历越来越接近。
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三十为上弦月(新月)和下弦月亮(望)。农历每月初一为正月初七日,初八日为七月初七;初三为腊月初七;初九为十二月初九;十一为正月十一。
在*传统文化中,农历十月一日是寒食节。寒食节是一个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的节日。


1.寒食节的来历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的地方,重耳饿晕了过去。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之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渐渐苏醒过来。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耳封赏群臣时,却没忘了介子推。有个大臣要处罚介子推,重耳说:“子推不求利禄,教我忠恕之道。如今赏赐多他一人而损他一人,我怎么能做得出来呢?”于是赦免了介子推。
有一年寒食节这天,重耳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他说:“也许介子推*了吧?”重耳说:“不可能!他可能躲在某一地方偷看我们放*火呢!”
第二天重耳忘了这事,有人又提醒说:“也许介子推还活着呢!”重耳想想说:“也有可能他躲在家里呢!”
于是重耳派人去请介子推。可是等人到了介子推家时,发现介子推家已经人去楼空。

2.寒食节习俗

寒食节的习俗有:禁*火,吃冷食,相传始于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当时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介子推一直跟随他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君主。当上晋文公要给跟随他流亡的功臣赐赏时,介子推不愿接受赏赐,并对晋文公说:“我*了以后,您千万不要忘记我和我的老母亲。”后来晋文公在介子推的辅佐下重登宝座,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火三天。
寒食节期间,要禁*火,只吃冷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冷节”、“冷饭”。禁火三天,是为了让百姓们有足够的时间准备食品;吃冷食,是为了减轻对身体的伤害。
寒食节扫墓,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每逢寒食节都要扫墓活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多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历朝历代也有不少纪念、缅怀介子推的诗词文章。
一代忠臣介子推也成了寒食节风俗的代表人物。
每年4月5日前后为寒食节,该节日与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并称为*民间四大传统节日。在*北方部分地区有不扫墓、上坟之俗。
北方寒食主要活动为:祭祖、插柳、踏青、荡秋千等。南方寒食则除了以上习俗外也有扫墓祭拜、插柳戴柳等习俗。

3.寒食节节日风俗

过去民间禁火三天,前两天叫“寒食节”,后一天叫“清明节”。因两节正值春季,故又称为“春食节”、“禁*节”、“冷食节”。
寒食节流行于北方地区,在山西也很盛行,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原来民间禁火三天,后来又延长至五天,最后缩短为两天。于是就形成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说法。
寒食节期间风俗很多。主要活动为祭祖扫墓、踏青郊游、插柳植树、斗鸡竞走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扫墓祭祖。
古代清明节这天有上坟扫墓的习俗,但并不是所有人家都去扫墓。而寒食禁火的风俗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据《周礼》记载:“以春三月之半,令会诸侯于清虚之野”及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来看,当时寒食节的性质与清明节基本一致。
古人将寒食节与上巳节、清明节、上巳(即三月三)、清明等一起列为“*五大传统节日”。从隋唐以来,寒食与清明日益盛行,且日期接近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变,如今人们对寒食节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了。

4.寒食、清明、端午、重阳是*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节日,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一主题在*自古传承,至今不绝。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更是重要的祭祖节日。清明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作为汉族传统节日,主要习俗有:禁火、扫墓、插柳、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
清明节主要有祭祖和踏青两大习俗。祭祖习俗主要有:扫墓祭祀;迎亲接亲;插柳植树;吃青团等。
在我国部分地区清明节还有寒食节习俗和踏青活动。
寒食节(也叫禁火节)和清明节(也叫扫墓节)两个节日通常一起举行活动。其中以扫墓祭祀最为普遍。扫墓习俗自古就流传至今,但现代扫墓祭祖和扫墓的含义已有明显区别,主要是纪念逝去的先人,不在以祭祀为主,而在于传承祖辈遗风;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多的是追寻、缅怀先辈们的优良品质与道德风范;通过扫墓表达自己对先祖们的哀思,以此来传承自己所处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
其实我国清明节最早起源于“火神会”祭祀火神(即“火神”)以求火灭瘟疫、五谷丰登的一种仪式。据《西京杂记》载:西汉时人们“寒食节以纸为旗以火为鼓以击鼓传饭”。后来人们将祭奠火神改为祭拜祖先,相沿成俗,又因清明节与寒食节同属节令风俗,因而在民间就有了清明节和寒食节两个节日。此外,清明节还有许多别称:扫墓节、踏青节、女儿节等等。

5.*寒食风文化传承与发展

寒食之俗,自古而然。据《诗经》记载,当时的人们已有了寒食的风俗。《韩非子》曾言:“楚人之俗,以寒食为节。”
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风俗已流行于楚国地区了。但那时,人们的生活还没有完全摆脱原始社会时期的生活状况。直到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现象、生产知识和物质生产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从而使人们开始有了比较科学、合理的安排一年中的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规律。到春秋时期,人们已普遍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科学的种籽培育技术,并广泛推广了一些适用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产发展需要的先进耕作、种植方法。
因此,春秋时期,人们已开始利用播种这一先进种植方法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寒食习俗不仅广泛流行于北方地区中。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6085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