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2022清明节放假时间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022年清明节放假安排:4月4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3天。
4月6日(星期六)、7日(星期日)上班。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由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与冬至相对,所以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祭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传统祭祖大节,也是民族文化小节。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日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多大的意义。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既是重要的祭祀节日又是重要的踏青节,在一年中有很多天人们都在庆祝这一节日。


1、扫墓祭祖

清明祭扫,这个习俗由来已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外,流亡途中在一处荒无人*的地方又累又饿,实在坚持不住了,只好在地上打起了滚。这时一位老婆婆给了他一把米,一把把地往下撒,重耳饿极了,大呼“好香!”原来他打滚时压*了一只老鼠,身上顿时没有了臭味,这时老婆婆又从怀里掏出一把青草塞到他的嘴里。后来重耳成为国君,决定报答那位老婆婆的恩德。他派人四处寻找这位老婆婆,但始终没有找到。原来这位老婆婆就是当初给他饭吃的老婆婆。
于是重耳就下令每年的清明节给百姓们作祭祀用的食物。因为这一天不禁*火,所以称之为“清明”。以后便作为专门祭祀先人的日子,其节俗相应演变为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就是清明节为什么又叫“踏青节”和“扫墓节”的原因。

2、踏青郊游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外,还有踏青郊游的风俗。踏青又*游,古代叫探春、春日郊游,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清明风俗。《岁时杂记》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出游,如省其家事。”《西湖游览志会》也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春游,海昏侯墓以下为最盛。”
清明节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为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这个时候祭扫祖坟。这一天主要的活动就是扫墓。按照旧的习俗要去给先人上坟,人们提着篮子到野外去拾取松杉叶子或是其它东西放在墓地上就可以了。
清明扫墓祭祖或踏青郊游,是*民间的传统习俗。扫墓祭祖或踏青郊游都是追怀先人、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和心情表达方式。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祭祖扫墓、缅怀先祖、寄托哀思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清明节这天也有很多习俗:扫墓、祭祖、踏青、插柳戴花等等!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春季万物复苏,树木吐新芽,春光明媚,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在清明前后进行踏青郊游是广大群众的一种传统风俗。
清明节气是由寒食节演变而来的。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后来则成为民间一个盛大节日。介子推为晋文公重耳曾经割股为餐,端出饭食之事的故事流传至今。

3、荡秋千

荡秋千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秋千的特点是荡起来以后,人会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荡秋千是古代清明习俗,起源于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传统游戏。古代的秋千,多用木料做架,再拴上彩带等装饰品。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一种很普通的游戏。相传最早的秋千是用两根绳子套在两个人的脖子上就可以了。后来随着时间发展,发明出了一种靠人来荡的秋千,到了唐代已经非常普遍了。到了宋代以后,又发明出一种有两根绳子再加上一个踏板的秋千架。开始出现一人站在上面荡来荡去的秋千架,到了宋代以后,秋千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惊险了。明代以后就不再有普通人家能够玩秋千了。在宋代流传至今的《西湖游览志余》中就曾经说:“清明时节,妇女儿童多以竹片为之,名为秋千。”
荡秋千是*古代清明节习俗。春秋时越国之人为纪念伍子胥而有此项活动;后来,北方居民因喜其荡而不高;南方则反之。此风俗流传至今,遂成为清明节主要活动之一。在荡秋千时或两人配合使之上下翻飞,或单独一个人独荡而已。秋千架多为木料所做,也有用钢筋铁骨扎成的架子的。
荡秋千有两种:一种是男*不荡的“打秋千”;另一种是女荡男不荡的“打秋千”。
打秋千主要是为了健身娱乐;而“打秋千”主要是为了娱乐健身、增加乐趣、放松身心。古代人在春天的时候就可以经常荡秋千来放松自己的心情了,它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帮助身体得到锻炼。

4、蹴鞠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相传,这种球戏最早是由黄帝发明的。相传黄帝与大臣蚩尤作战时,蚩尤使用了一种能把人和牲畜喷出物吞进肚里的武器,黄帝不敌,只好请来了他们的两个“勇士”——长着巨大脚板的足球员帮忙。据说足球员用一根很粗的铁条做成一个足球,当他们两人同时踢球时,足铁球就会像箭一样飞出去,这就是蹴鞠的起源。到了春秋时代,蹴鞠不仅成为体育竞技项目,还具有军事训练的功能。春秋时期的鲁哀公就曾命令下属制作过蹴鞠器具。汉代以后,蹴鞠更是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于是始皇甚喜,乃令百姓以竹木球具相博戏。”《资治通鉴·齐愍王六年》也说:“于是民皆以蹴鞠为乐。”到了唐代,蹴鞠活动更为盛行。《旧唐书》就有:“上巳日……上第泛游郊外,士女纷纷……相与蹴鞠”的记载。宋代《梦粱录》也说:“清明节以蹴鞠为乐”。明代《帝京景物略》里记载:“清明日……游人之户不闭。戏场剧场不开,蹴鞠之家不闭门”。至清代,清明节时依然盛行蹴鞠活动,“凡有井店茶肆亦皆有球戏”

5、插柳

柳条的生长周期短,生命力顽强,“插柳”也是*民间的一种习俗,即在清明前后插戴柳树。柳枝插于头上可以保准一年风调雨顺,还可以辟邪。人们还把柳枝编成筐和篓,把它当作礼物送给亲戚朋友。因为柳与“留”谐音,柳以送人著称。它最早是人们避邪的天然树物,后来人们开始把柳枝拿来插戴,也有把柳枝编成箩筐、草席和篓子。清明节插柳戴柳还有一段历史典故呢。据说,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寒食节以柳为管笔,画为纸鸢,随风吹折斗笠,以为戏乐。”寒食节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就是每年的4月4日至5日之间。这一天人们都要带上酒和食物去郊外游玩、踏青和佩戴柳条等物品以纪念介子推。
清明节插戴柳的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岁时百问》一*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插戴柳(即柳条)的风俗,在唐代就十分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柳的诗句。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3450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