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防灾减灾日是哪天(家庭防火常识)

**于2001年10月11日发布的《***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5月12日是我国法定的“防灾减灾日”,今年5月12日是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当天上午,由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主办,上海科技馆、上海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承办的2016上海科普教育基地开放日活动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作为本次活动的特色主题,由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葛剑平设计的建筑模型成为当天活动的一个亮点。
据上海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介绍,本次上海科普教育基地开放日活动共组织了4个展区,包括生态环境展示、城市公共空间展示、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展示等,其中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展区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沈文波介绍了本次开放日活动有关情况。
据了解,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道路桥梁和地下空间,其建设及运行状况关系着市民出行的便利和安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表示将配合上海科技馆等单位继续做好对公众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1、地震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之一,年均发生地震约2.5万次,平均每天发生2~3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00亿元。全球地震约有70%在我国境内发生,其中99%发生在我国大陆地区。
1900年以来,*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近200次,其中5~6级40余次,7~8级3次,9~10级2次,11~12级4次。发生在*的强震有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1987年3月16日云南鲁甸大地震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纬度跨度大,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地震的分布和强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目前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的破坏性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上。
对一个*或地区而言,一个*或地区地震活动的平均水平与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和社会环境状况密切相关。*大陆发生过严重破坏性地震有8次之多。1900年以来*大陆最大的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有913.3万人*亡;最大的两次分别为1964年2月17日*和田6.8级、1966年1月3日甘肃舟曲7.7级;最大的两次为1991年4月24日云南鲁甸7.0级、1994年12月23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2010年*大陆地震有9次发生在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图1)。
我国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地震:一类是由板块运动造成的破坏性地震;另一类是由构造作用引发的破坏性地震(图2)。就像火山喷发和雪崩一样,发生在板块边界处的板块运动是导致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而板块边界处板块运动所产生的应力变化又是引发构造运动的重要原因;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联。
*大陆地区有两类典型构造地形:一类是横断山脉、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吕梁山等东西走向或北东走向断裂所形成的弧形地带;另一类是青藏高原东缘发育的多条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断裂所形成的山系。

2、火灾

火灾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可燃物质燃烧所引起的火灾。它的蔓延速度极快,如不能及时控制火势蔓延,在短时间内就能使大量财物被烧、毁,甚至造*员伤亡。在家庭中,最常见到的是厨房、浴室的火灾。厨房是家庭用火最多的地方,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火灾。首先是使用明火时要小心。如果不注意,点火后又忘记熄灭火焰,就会引发厨房火灾。其次是电器使用不当。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在使用时如果离开了人或没有妥善保管好,就有可能因短路、过载或接触不良而起火;用电线路也要注意保养和维修,防止漏电和接触不良引起火灾;最后就是吸*不慎了。吸*既会引起火灾又会造成环境*染,尤其是*头处理不好的话还会引起爆炸。
家庭火灾有哪些特点?
(1)家庭火灾发生突然、蔓延迅速,危害性大。
(2)家庭火灾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尤其是冬季为多发季节。
(3)家庭火灾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4)家庭火灾易发生在居室中及公共建筑中。
(5)家庭火灾多发生在无人员居住的空屋、阁楼及未装修不好的房屋等处。
(6)家庭火灾不易扑救,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因此对家庭火灾要做到“三知”、“四会”:“三知”就是懂得家庭安全用火、用气常识;“四会”就是学会防火安全报警、逃生自救知识;“四会”就是学会正确拨打119火警电话报警;学会使用灭火器扑救初期火灾和火场自救互救知识。这是居民应具备的家庭防火常识。

3、洪水

洪水,是指由强降雨、雷电、冰雪融化等引起的江河水位猛涨,快速上涨的水流。洪水的特点是速度快,流量大,水位高。
洪水是由暴雨、冰雪融化、江河上游来水、水库蓄泄等因素引起的。如不能正确对待和采取有效措施,洪水就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如何避免洪水灾害:
1.准备好食品、饮用水和衣服等基本生活用品,并将家庭贵重物品搬到高处存放;
2.密切关注洪水预报,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熟悉周围的道路、桥梁、建筑物,寻找安全的高地作为避难场所;
3.利用电视、广播等方式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汛情通报;
4.不要到河边、湖边等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方游玩;
5.一旦被卷入洪水中,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当被洪水包围时,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或防汛部门取得联系。积极争取救援;
6.如果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7.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不要靠近带电设备或电线;当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远离;
8.来不及撤离时可暂时躲在坚实的障碍物下面。如:大石块下、大树旁等。不要强行过河或渡河逃跑;
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任何逃生希望。

4、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指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的灾害。气象灾害按其成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地球本身的因素造成的,如台风、暴雨、沙尘暴、寒潮等;另一类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如酸雨、森林大火、城市热岛效应等。此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等也属于气象灾害。
气候变化是指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出现重大变化的趋势,是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变化使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加,给人类造成巨大危害。全球变暖将导致极端天气*增多,会引发更多次生灾害,加剧已有灾害的危害程度并对社会经济造成损失,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安全、水资源利用和人类健康。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3405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