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春节的来历简介(元宵节的由来)

春节(YuanmingDay),是农历的岁首,又称年、岁节、年禧、大年等,是*民间最隆重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我们*最大的传统节日,被称为“最大节日”。春节的起源有着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积累的文化沉淀和社会共识。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人类在黄河流域原始人群生活于自然之中,每逢自然变化或在特殊环境*现危险情况时,人类就会聚集在一起进行“祭天”活动,其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春节期间,*人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阖家团聚、辞旧迎新为主要内容,表达了*人民的传统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
春节的日期在不同地区也有一定差异,从史料记载来看,其大致日期如下: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夏小正》中记载:“正月一日为春节,春天布德施恩,夏天公侯们会在这一天去祭祀天神,秋天会举行丰收祭。”商朝时期就有了春节的记载,我国最早的春节记录见于《吕氏春秋》:“暮春之初,会于陈……迎岁之先,务在春夏。”*人对于春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到了农历新年之际,人们又会非常的激动和兴奋。到了新的一年,人们不仅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心情,同时也希望生活能有一些新气象。古人有“以五日为岁首”的说法,因此春节又被称为“元旦”。这一天也就成了*人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与元宵、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一样,都是汉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正月为岁首是“正月初一”也称为“元日”。这一天*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庆祝活动或纪念祖先、亲友团聚。
相传远古时候人们以狩猎为生,常被猛兽侵扰,所以那时的人们十分迷信。有一天晚上他们遇见了一只猛虎在林中狂奔。
一个叫“年”的怪兽看到后心中十分恐惧便窜进深山里躲藏了起来。后来人们知道了它的习性后便想了一条法子:在一块红布上写上“年”字和“吉祥”两个字。

2、元宵节(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春节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个晚上,人们通过各种庆祝活动,来结束春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时期。据传汉元帝有一次在宫里过元宵节,忽然想起民间有舞龙灯的习俗,就传令召见大臣们商议此事。此时汉元帝身边一个近臣说:“民间舞龙是为了祈求丰收、吉祥。陛下何不下令全国不准舞龙灯呢?”汉元帝想想也有道理,就下诏停止了这个庆祝活动。
此后每年正月十五夜晚,皇帝都要亲自出宫欣赏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正月十五闹元宵也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在汉代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灯节的习俗;此后历代沿袭下来;到了清朝时期,就把元宵节叫做灯节了。

3、寒食节(清明前一日)

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农历冬至后105日,在清明前一日。因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外,流亡途中在一处荒无人*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下,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地藏到深山里去了。晋文公得知后后悔不已,派人四处寻找可惜再也找不到了。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抱着一棵老槐树*在那里。晋文公望着老槐树心里心酸不已,命人把这棵老槐树移到宫门外。
每逢清明前后,人们都要在门外焚香祭奠。这一风俗历史悠久,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国重耳流亡他国之时,介子推等随其流亡在外十九年,重耳均不齿于他的作为,介子推等认为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必将饿*在外。于是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成肉汤让重耳喝下,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后把当年烧过的老槐树重新栽了一下。

4、上元节(正月十五)

上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天桥节等,是*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火把节”,人们在夜晚燃起火把,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有专家认为元宵节起源于先秦时期,西汉的《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但仍未成定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人们对自然和宇宙认识程度的提高,以火为标志的农耕社会文化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元宵燃灯、吃元宵、赏花灯成为民间新的娱乐活动,并逐步发展为全民参与。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宫廷开始制作“泥人”以代替木俑和陶俑;至唐代宫廷已有了用蜡制成“大型供器”;宋代出现了用泥做的“灯架”和用纸做的“宫灯”。至明代宫廷已有专门制作灯烛之工匠,并设有“提举司”主管灯烛;清代宫廷中制灯规模较大、分工较细。*人自古就有在上元节观灯的习俗。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楚威王曾“修政教民”,而“令尹子兰为之师”。屈原《远游》中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句。这里的“蛾眉”和“善*”便是关于元宵节观灯习俗的记载。汉代张衡《东京赋》中说:“于是东京之人,每至正月夜、上元日、二月上元、十月上元、五月中元及十有二夜,合聚为灯。”可见当时观灯习俗之盛。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总是要举行盛大灯会以示庆祝。因在古代夜间观灯是一项重大的活动,所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盛大的民间节日活动。

5、下元节(十月十五)

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是水官解厄之日,此时江河湖海水涸,众水归下土,故名。它是*民间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之一。在道教中为“三元”之一。下元节在农历十月十五日,是道教中三官的诞辰。中元和上元节(正月十五)、下元节(十月十五)合称为三元,在道教中分别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下元节的风俗主要有放河灯、祀祖、祭祀三官、吃”下元”饭、祭祀河神等。
《荆楚岁时记》中说:“十月朔,是为寒食,谓之寒衣节”,寒衣节俗主要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等。到了北宋时代,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风俗习惯。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3382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