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农历时间(农历的十二月是什么时候?)
腊月(冬月),是农历的十二月,古时又称“腊月”。“腊”是指将祭灶用的糖瓜,糖柿子等甜物放入灶膛中烧熟;“腊”与“岁”谐音,从古代就有过年的习俗。
腊月也被称作“腊月”。那么在农历的十二月里,过完农历年(通常是腊月)后还有下一个农历年(通常是正月)吗?
《*历法》《二十四节气纪年表》《*天文年历》和《*天文与地理》中的历法都以“冬至”为开始一年的周期,腊月(冬月)则为全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份。
1.农历二十四节气
*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在辽阔的疆域上,分布着无数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差异。而*的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如*人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最多的种植作物是水稻;而北方则多种植小麦,因为小麦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南方则以种植水稻为主。
*有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与农业生产和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我们知道,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很大,四季气候变化十分明显。而由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也形成了不同季节独特的习俗和文化特色。我国各地在二十四节气中各有自己的特色,并形成了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现象。
二十四节气和民间传统节日等紧密相连,形成了我国独特而又丰富多样的文化。
从农历来说,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周年运动规律确定的节气,它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是由“日、月、水、火、金、木、土”等基本要素相互配合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它主要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周年运动轨迹和位置变化来确定“立春”、“清明”等5个节气;再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行轨迹与黄道相交时所成的角度来确定“立夏”等14个节气。这两个节气中,前者主要反映春季开始时太阳高度角小一些,后者主要反映夏季开始时太阳高度角大一些。
由于不同季节和地区所处位置不同,所以每个节气所代表或反映出来的气候特点也不一样;或者说各个节气都有自己所代表或反映出来的气候特点。但由于二十四节气均是按太阳在黄道上周年运动规律确定(即冬至时开始出现),所以并不考虑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周期对气候所产生影响,所以这些节气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我们把它们统称为二十四节气(或称24节气)。
2.农历十二月
在过去,*人认为冬至日的当天是“天地交泰”之日,象征着万物开始闭藏、冬天到来,然后一年的时间就像一年四季一样,由“数九”开始,到了三九天“数九寒天”结束。
而每年农历十二月又是三个月中最冷的月份,也是一年中最漫长的一个月。从冬至到小寒,大概有九十天左右时间;从大寒到立春,大约有七十五天。
一年共有三百六十五天,但这只是平均的概念,并不是整数。从冬至开始算起,小寒之后就到了“数九寒天”;然后是立春、雨水、惊蛰;接着是春分、清明、谷雨;接着又到了立夏、小暑;然后又到立秋、处暑、白露;然后又到立冬、小雪;然后又到冬至(也就是农历十一月);然后又过了小寒等寒冷的日子直到大寒。
按照“农历”纪年方法来说,冬至就是第一个月的前一天或后一天。以现在的时间来算:冬至日之前的前一个月叫做“小寒”,后一个月叫做“大寒”。
如果从冬至日开始算起,到大寒日结束,那么就是十二月。以此类推,则是正月。
这种纪年法和现行的公历纪年基本相同: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以公历1月5日为“春节”;以公历1月15日为“元旦”。
这种纪年法虽然简单明了,但毕竟没有考虑气候变化对历法的影响。对我国来说,由于季风交替,往往造成寒流与暖气流的交汇而形成寒潮天气。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用公历来计算一年的天数和月份长度的话,就会产生一些问题:有的月份太长而有的月份太短;有的月份太长而有的月份又太短。
3.阴历(农历)
阴历(农历),是以太阳回归年作为标准年历,即以月亮朔望月(又称回归月)周期为基本周期的一种历法,它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行规律。
阴历的月是按农历的月平均朔望月作为基本周期,平均一年12个月,每月有29天多或30天少。其中的一个农历月,其朔望月为29.5306日或30天;另一个农历月的朔望月为29.5306日或30天。
一个阴历的年是按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周所经过的天数来计算。
阴历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是与月亮有关,它不是根据月亮绕地球的运动情况来制定历法,而是根据月亮阴晴圆缺来确定。
第二是它没有闰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经过的时间不是平均分配在一年当中,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叫“回归年”,每隔两个回归年为一“朔望月”。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大约一个回归年。所以,一个朔望月中会出现一些时间长、范围广、具有明显差异的月份。
第三是由于阴历以月亮阴晴圆缺来确定阴历月份,因此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日期,所以又称为“历法表”或者“历法本”。如《仪礼·月令》所说:“孟冬之月……旦为朝,日在寅。”天寒地冻,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等。
在*传统社会中,阴历是历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阴历以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所经过的天数作为纪年周期,既能反映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运动和天体运动规律,又能反映出天文、气象等方面的情况及季节变化情况。
4.阴历中的腊月十五(除夕)、十六(新年第一天)
在阴历中,除夕为正月初一的前一天。《史记》记载,秦“始皇帝之立也,冬生冰,夏生雪。”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07年,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大泽乡)举起义旗,建立张楚*;同年冬天,秦王朝的军队从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中“杀秦吏,发骊山下徒”(《史记》)。秦朝的军队就是从那里开始组建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是在阴历十一月开始的。从公元前207年,大约10年时间里,秦王朝根本没有考虑过要更换年号;而在阴历十二月初一日(1月22日)才有了一个新的年号。
阴历中的十六是指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前一周或者后一周的最后一天(或前一天)。这段时间为阴历年的倒数第二天和第三天。
农历中的十九是指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古代称为“朔日”或“望日”。
农历中的廿四是指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四日之间为阳历年三十,又称“元旦”;在农历中,每隔四年时间有一个闰月。
农历中的三十和初一为新年(即春节),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325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