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寓意是什么意思(惊蛰节气的寓意)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惊蛰时,春气萌动,古代分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仲春之际,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仓庚之鸟,不知所在;鹰乃为鸠。这时,气温升高,降雨增多,万物开始萌动。
在天文学上,惊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它是一个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中,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据《历书》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醒者为春雷矣”。
古时有“启蛰”即开始蛰伏的意思,所以“惊蛰”又称为“启蛰”。
一、惊蛰一到,春雷乍动。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的“惊”,是一种惊醒,不是惊吓。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因此惊蛰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春耕季节。农业生产上,人们要注意防治病虫害。
春雷乍动,气温回升。惊蛰后,我国许多地方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常有沙尘暴和连阴雨天气。在西北地区和华北东部、东北地区等地常有较强冷空气活动,并伴有大风降温天气和沙尘天气。西北地区东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地的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至零下8℃;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为6℃至9℃;华南南部平均气温为13℃至15℃;江淮、江汉、西南等地为10℃以上。应注意做好保暖工作。
惊蛰期间,如遇连阴雨天气要加强对农作物的保护,积极做好防洪防涝的准备工作。“惊蛰到,春耕忙”,农民朋友要抓紧时机播栽秋种的农作物。
二、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雷声起,春天也就来到了。在春季,“惊蛰”二字表明了自然物候现象,特别是春雷乍动、万物复苏。“蛰”即为隐藏的意思。指冬眠动物因寒冷而藏伏于地底下的。“惊”就是惊醒。所以古人认为,惊蛰节气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惊蛰过后,天气逐渐转暖,春雷始鸣,惊醒蛰居动物,这时如得不到春的消息,便迟迟不肯出来活动。因此农谚说:“惊蛰刮东风,春耕备耕忙”、“惊雷送暖入屠苏”、“惊蛰到,农夫忙”等。这一时期又称“春牛节”。
除*外,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也都把惊蛰作为春耕开始的日子;俄罗斯则把3月8日作为春耕节。
在*南方有些地区至今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如广东等地至今仍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三、惊蛰到来,雨水增多。
惊蛰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由湿冷向干热过渡,往往出现较明显的气温回升现象,但由于冬寒未尽,所以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东北和西北地区春天来得早,一般年份里,冬至日平均气温已达5℃以上,开始时天气较冷,日照偏少,逐渐升温;春季一般平均气温在10℃以上,许多地方开始出现*的局面。人们在享受着春天美好时光的同时,也要注意预防”倒春寒”。
惊蛰节气正值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上升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小雨或雾等天气。是说惊蛰过后桃花红、梨花白,阳光明媚,桃花、梨花竞相开放;随着天气转暖的脚步逐渐加快,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
四、惊蛰吃梨,寓意有福气。
在惊蛰节气前后,因天气逐渐转暖,许多地方已开始进入春耕时节,人们也开始下地劳动。惊蛰饮食上以养肝护脾为主。梨有润肺清热、化痰止咳、生津利咽、润肺止咳的功效,是春季最适宜吃的水果之一。在我国北方惊蛰时还有吃梨的习俗。在山东青岛地区,惊蛰这一天要吃梨或喝梨膏糖,这是因为很多水果与梨谐音,惊蛰吃梨有让害虫远离庄稼,又有“安身养命”的寓意。另外惊蛰吃梨还有一层讲究,那就是不能把梨当饭吃,因为“梨”与“离”谐音。人如果在这个时候把梨当作饭吃了会变得没有福气的,所以要忍住不能把梨当饭吃。当然现在大家已经不再讲究这些了。
五、惊蛰有三候:
一候桃始华。桃花盛开,梨也花开,桃花一开,梨也自花而始。
二候仓庚鸣。黄鹂鸣叫,布谷鸟也“呜”的一声开始鸣叫,提醒人们播种之时到了。
三候鹰化为鸠。老鹰因天气转暖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身带毛、鸣声尖厉的鸠,鸠和鸠都是鹰变的。
惊蛰后万物复苏,蛰伏于地下冬眠中的动物也开始从睡梦中醒来了。比如在北方惊蛰前后一场大雨过后,小麦开始返青,桃花也会如期绽放,北方天气会变得更加暖和一些。
“惊蛰不耕,春种一场空”,“春雷响,万物长”。在这一节气里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春耕时节,农民开始了辛勤的劳作。到了惊蛰节令时以后天气渐暖,雨水开始增多,*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东部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已达4℃以上。
惊蛰节气不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以气候特征命名的节气。
六、惊蛰这一天,天上的打雷是提醒人们,春天来了,要开始准备播种了,农民朋友都很忙碌。
惊蛰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梨,因为这个时候天气干燥,容易引起嗓子干哑疼痛。在这一天里,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春耕季节,人们忙着翻耕土地、播种庄稼。由于气温回升快,已经有部分地区的桃花已经开放。
而在这一天里,很多地方都有一些习俗活动,比如放风筝、赶集等。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驱走冬天的严寒和干燥天气对人身体的危害。
惊蛰这个节气是一个节气,它在天文上反映的是节令变化,同时也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它反映着自然节律变化,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所以民间一直有“惊蛰吃梨”“咬春”等习俗。
惊蛰以后气温明显升高,雨水渐多,空气干燥。
七、惊蛰时节,百花齐放、百鸟*。
惊蛰时节,万物复苏,*。而在*北方地区,还有许多传统的习俗,诸如打春牛、吃惊蛰饺子、送瘟神、惊蛰祭龙等。
并解释说:“雷,作声也;物生必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从“震为雷”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惊蛰节气的形成与动物的冬眠有关。动物冬眠后醒来会找一个较舒适的环境度过严冬。这时雷公就会出来活动了,开始了“春雷始鸣”的现象。随着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界各种声音频率的变化,雷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到远或由远及近地传过来,不同地区雷声次数也略有不同。
此外,惊蛰节气前后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降水现象,故“惊蛰时雨水多”。
是说惊蛰当日如你在室外看到桃树上已经有桃花绽放了,那是因为阳气上升、气温渐升、天气变暖的缘故。这时你会发现喜鹊等许多鸟儿都开始鸣叫了,那是它们也感受到了春天到来而感到开心、欢快所致。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3094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