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描写惊蛰节气的诗句有哪些?(关于“惊蛰”的诗词)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象征着万物复苏,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动物。
1、唐·白居易《咏雷》:“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3、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唐·杜甫《初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唐·卢同《观打卦》:“春雷响,万物长。龙抬头,蛰虫苏……惊蛰节到了,天要变了……”
6、唐·杨巨源《送周八使》:“一声惊蛰起牛羊,草芽菜甲一年长……”
7、唐·李白《送杨侍御赴长安》:“一声惊蛰闻雷发,百舌惊飞落叶飞。”
9、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0、唐·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xū)?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惊蛰的诗词

1、《唐·杜甫·惊蛰》(唐·杜甫):惊蛰惊百虫,农闲少一人。
2、《送刘希夷》(唐·刘禹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散入五侯家。
3、《渔歌子》(唐·刘禹锡):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杜甫):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5、《浣溪沙·送徐君直归京口》(宋·徐铉):一声惊蛰起青*,万叶垂杨二月天。更有小桃枝上立,日暮相将入东川。
6、《江南逢李龟年》(唐·白居易):一年春事都来几,早与龟老论交谊。钱多欲买山,山好岂关钱。别有令人瘦,微带二毛。
7、《浣溪沙》(唐·白居易):杨柳千条拂面丝,绿*金穗不胜吹。

二、惊蛰的民俗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开始,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万物复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启蛰,见鹿角解;二月二龙抬头,震雷始鸣;三月三,蝉始鸣;四月四日地化谷,雷始振;五月五,蛰虫复振;六月六日蛇出洞……”
惊蛰一到,天气回暖,蛰伏的虫子渐渐醒来了。古代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这时气温回升较快,但降水仍然较少,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仍多阴雨天气;北方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冷空气活动仍较强,并往往形成较强的冷空气。为了不影响春耕播种,有“惊蛰不耕犁”的说法。有农谚说:“过了惊蛰节,锄头不离手”、“春雨贵如油”。

三、惊蛰的故事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公历3月4日或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蛇虫鼠蚁。到了惊蛰这一天,春雷响过,天气变暖,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每年“惊蛰”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较明显的天气变化。比如东北地区的“惊蛰雷”来的很早,在惊蛰前后就开始响了;长江流域基本在3月中旬、中下旬;华南大部则要等到4月初才响。
另外我国北方地区会有冷锋过境,由于冷暖气流交汇形成倒春寒。此时雨水明显增多,部分地区会出现强对流天气:雷电、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
惊蛰前后的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定要注意对农作物的呵护。注意防寒保暖,适时开窗通风等。

四、关于惊蛰的典故:

“惊蛰”二字最早见于《夏小正》,其节候特征是“雷始收声、蛰虫苏也”。按照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青色属木,而木克土,所以土克水,水即指雨水;古人认为雷是因为“电”才发出声音的,而电则是“雷”的能量所引发的。根据上述学说,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是说桃花盛开,黄鹂开始鸣叫;燕子也开始筑巢了;鹰则变得温顺了,开始学着盘旋。
三候为“鹰化为鸠”。此情此景与《诗经》“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描述是一致的。“惊蛰”之名取自“惊雷始鸣”之意。在民间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叫“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是说过了惊蛰节之后,农民们就要开始忙着春耕了。

五、二十四节气与“惊蛰”诗词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来源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惊蛰”作为“启蛰”,其含义是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而进入农忙时节。
由于二十四节气中包含了三个重要节气(即惊蛰、清明、立夏),因而也被称为“三节”。每年二月二日前后(惊蛰与春分之间),*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春耕。
二十四节气在古代对农事的指导意义较大。因此在我国古代将这一节气视为一年中的重要转折点,或者称为一个“节令”。
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与立夏还与农谚“惊蛰一声雷,万物苏生头”、“小满三侯:一候蚯蚓出,二候蛰虫生,三候鹰化为鸠”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对农耕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六、关于惊蛰节气的诗词:

1、《暮春三月》宋·苏轼
草色遥看近却无,莫将幽恨寄东风。近来云雨飘何许,尽日阑干独倚风。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东。
2、《生查子·惊蛰》宋代·陈与义
惊蛰到,蛰虫惊,东风吹,虫儿飞。
3、《春晓》宋·王安石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送顾东序归越》宋·陆游
我生四十余年间,未曾一日不忆江南。尝听人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如今老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暮春三首·其一》宋·陆游
一声初动破惊蛰,再发潜流自远声。草色晴来绿满庭,莺啼春去红满城。忽来双燕惊心处,落得梨花一地清。
6、《游山西村》唐·王建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七、关于惊蛰节气,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养生呢?

惊蛰节气后,天气明显变暖,蛰虫苏醒。因气候较寒,许多动物开始冬眠。这时人们会出现一些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发热等现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就是说冬季闭藏的动物应该早卧晚起、不扰阳气、使精神有所潜藏、身体保持温暖不受寒邪伤害。
惊蛰养生首先要注意养肝护肝、防寒保暖和保持心情愉快。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3065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