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目不识丁的故事(成语故事:“目不识丁”)

1.目不识丁
《*成语大辞典》有一个“目不识丁”的故事,讲的是南宋初期的大诗人陆游,他虽然是一个著名诗人,但是,他不识字。在他当了官以后,他还经常给自己的孩子讲这个故事。
有一天,陆游和两个儿子在家里讨论学问。他们讨论着各种学问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进来了。陆游一看是一个衣衫褴褛、满面沧桑的老头子,就问:“你是谁呀?”这个老头子回答说:“我就是你说的目不识丁啊。”陆游很惊奇地问道:“你怎么能说我目不识丁呢?那我该怎么称呼您呢?”那个老头子笑着说:“我也是目不识丁呀。不过我有个名字叫‘丁元英’,你可以叫我‘大师’。”陆游听了以后,吓得连忙起身跑出了屋子。
2.成语出处:宋·王禹偁《唐书·宋宗室世系表》:“丁元英,字英伯,其先益州大郡人也。其父曰:‘不识一丁’,故世以丁父为丁家之祖也。”


1.成语释义

“目不识丁”,原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形容文化水平低,没有文化知识。比喻人的知识和技能都很少。多指穷苦的人。也比喻愚昧而不识字的人。有时也用作谦辞,表示自己没有文化。
这个成语最初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没读过书的,没有学问。随着时代的发展,“目不识丁”一词慢慢地就演变成一个成语了,人们说“目不识丁”时,还往往用来形容这个人很穷,没有知识文化水平。
比如:“这个人只是个目不识丁的人,我是他的亲戚,怎么能称他为‘大师’呢?”“这位先生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果你想见他的话,请你自己到他家去看一看吧!”
如果你去问一个不识字的老人:“老人家,您认得字吗?”他可能会说:“我认得字。”但他却不一定认识自己写的字。很多时候他们不但认识自己写的字,而且还会写出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文字来。他们对*古代文学很精通,了解历史。

2.成语出处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大内是奉皇太后居正殿,东西两侧,各有宫院。南面,高殿连云,南向;北面,低殿连云,北向。
三殿之中,太和殿最为尊荣。殿台周回五尺,台上有三间抱厦,为皇帝所居。其余五殿都在平地之上。又有六宫及太庙、社稷、御园各在平地之上。凡宫殿三里有街,谓之皇城。另有内城十有余里,谓之内城;其城周回十五里许。内城之上又各有楼观数十所,皆飞阁凌空,画栋雕梁,宝檐绣阁之上皆悬龙凤之标。内中为御座之所,殿宇森然曰奉天殿;中为百官行殿也;外又为三台三省、六部、五府、九寺、十二监、二十七卫所设于焉;其宫门之外更有一宫一观。各殿之中各有两庑:左庑以库书为主,右庑以百官起居为主。”
南宋初年的时候,宋高宗赵构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巩固自己的皇权观念,大肆推崇儒家思想和忠君思想。他又命令宰相和大学士们去学习经学、史学和文学。
当时朝中还有一位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对赵构推崇儒家思想中的君权思想和忠君观念,而主张以孔子等儒家学说为本来治理*。
有一天宋高宗召见朱熹,对他说:“*把《五经》的原文全部背诵下来给你听。”朱熹听后对他说:“我没读过这本书!”

3.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儿子,名叫孙皓。孙皓很聪明,但是,他却不喜欢读书学习,一点知识也不懂。他只喜欢饮酒作乐。孙皓还很残忍。有一次,他看到一个人在地上放着一个大铁疙瘩,就好奇地问旁边的人:“这个铁疙瘩是什么东西呢?”旁边的人回答说:“这是个大铁球,里面有一口棺材,里面躺着一个人。”孙皓听了以后哈哈大笑。
还有一次,孙皓看到了一只大雁在空中飞,就问身边的人:“这只大雁是什么意思呢?”旁边的人回答说:“这是大雁在空中飞翔时的样子。”孙皓听了以后又大笑起来。
孙皓不仅不爱学习,还很傲慢。他每次骑马都要骑到马屁股上,让人把马鞍子拿开;他骑着马在路上走时也要骑马拖着缰绳走。有一次,孙权来看望他,问他想做什么事呢?孙皓说:“我不想做什么事呀!”孙权听了很生气。后来一天夜里,孙皓派人偷偷地把孙权叫到了皇宫里,想杀了他。孙权来到后宫中见自己被绑着躺在床上。孙权就问孙皓:“你为什么要杀我?”孙皓回答说:“你不是已经答应过我不要再杀我了吗?”

4.成语解释

成语“目不识丁”意思是一个人没有文化,不能读懂书,更谈不上写作了。
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夫两人相与语而善,则君之所知;一人善而群相谤,则君之所知。非群言之恶也。”
成语故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便命大将王翦率60万大军北伐燕、赵、韩、魏四国。秦王嬴政亲统六军,南征赵国代地,以赵王作人质;北伐燕国,俘燕王喜。同年六月王翦率大军南下,攻占邯郸。
十月王翦率军乘胜追击赵军于邯郸城北十里处,赵军守将陈余临阵脱逃。王翦乘胜追击,连续攻占邯郸和安阳等地。后王翦因粮尽被困于安阳,无奈之下向秦王乞降。公元前221年七月,王翦、蒙武率军攻取了赵国首都邯郸及武安、信都等地。从此秦统一了*北方的广大地区。秦王政在全国设置郡县,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后即于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

5.成语使用

1.“目不识丁”同义,但前者的意思是指不识字。如:这位老人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
2.“目不识丁”一般用于形容知识贫乏,不能胜任某一职业或某种工作。如:他说自己已经目不识丁了,但也还没有能力处理好各种关系,无法胜任这个工作。
3.“目不识丁”适用于人的能力低下、见识浅薄时,以贬义词居多。如:他既不会说又不会写,怎么能当领导干部?可他却能做到这一点,令人佩服。
4.“目不识丁”一般用来形容人没有知识,不懂道理,不懂装懂的意思。如:他虽然目不识丁,但却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和看法,你要反驳他显然是不可能的。
5.“目不识丁”还可以形容人的思想偏激或顽固。如:他说自己是个目不识丁的人,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是个明白人。

6.成语辨析

“目不识丁”和“一窍不通”都是指不懂或不通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前者侧重指对事物缺乏认识,而后者侧重指不会说话。
“目不识丁”意为看都没有看过,形容缺乏知识;而“一窍不通”是形容没有学过或没有接触过,不懂。
通常多用来形容读书少,知识浅薄。
“目不识丁”适用的范围比“一窍不通”广泛,可指人、物、事、思想、文化等,而“一窍不通”适用的范围较小,一般用于人和事物。
注意:以上词语都有“认”字开头;或含有贬义。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2969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