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寒露是几月几日(十六个节气之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为寒露。寒露的意思是天气渐冷,露水增加,早上结霜,地面上的露水渐渐加厚,所以有“露凝而白”的说法。由于气温逐渐下降,白天和黑夜温差变大,开始“迎寒而立”。
寒露时节,*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气温继续下降。华北地区除南部沿海、西北地区大部、东北地区北部和西藏东南部等地气温仍较高外,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已下降到22℃以下,东北南部、华北大部、黄淮一带日平均气温已经降到22℃以下。江南东部、华南北部日平均气温仍在20℃以上,而华南南部部分地区已是烈日炎炎。
寒露到霜降中间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寒露”。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蟋蟀居宇;三候菊有黄华”。
寒露的到来表示天气会更加寒冷,露水凝结成霜,树叶枯黄掉落。《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一、注意添衣

寒露后,随着天气转凉,露水增多,清晨的气温下降较快,日平均气温已低于22℃,人体的汗腺与皮脂腺分泌明显减少,皮肤表面干燥、紧绷。因此,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但锻炼时要注意保暖。俗话说“寒露脚不露”,因为足部受冻很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其它疾病。因此大家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在室外进行运动锻炼。早晨出门时应该穿上保暖性能好的外套。建议大家选择合适的鞋子进行锻炼,同时大家需要注意“秋冻”以适应季节变化,循序渐进地增加衣物。
寒露时节人们的穿衣问题上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添衣不要太快,要逐渐增添衣服;第二是晚上睡觉时要及时添衣。
寒露节气后气温渐冷且干燥加剧,在养生保健方面应以养阴、润肺、益气、除燥为原则。“春捂秋冻”之意,是让身体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和免疫力。但由于体质等差异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秋冻”。专家表示,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又怕冷的人来说就不建议“秋冻”了。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以及一些体质偏弱的人都不宜过早地穿上较厚的衣服。此外还应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二、饮食养生

寒露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较大,是心脑血管病、肺病、胃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期,人们应注意保暖,特别是要预防感冒。饮食方面,宜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柔润食物,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对于秋燥的*,可以多喝一些冰糖炖雪梨。此外,由于寒露后空气会变得非常干燥,对于有支气管炎的患者来说是不太好的一件事。
对于有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寒露后在饮食上要多加注意。平时可适当地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在平时可以适当地多喝一些粥,如南瓜粥、芝麻粥等;在平时也要少吃一些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等。

三、坚持运动

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很多人都喜欢到公园、江边等地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但要注意的是,在锻炼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选择,比如老年人、体弱者等。特别是在温度下降较大时,应注意保暖,并注意及时添衣。尤其是锻炼前后不要立即吃冷饮等刺激食物,以防造成胃肠道不适。此外,还要注意运动后出汗较多时,不要马上洗澡。
1、秋凉露重,小心伤肺。由于寒露节气气温降低幅度大,因此要注意添衣保暖。
2、饮食以滋阴润肺为主。此季空气干燥,秋燥明显,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以多吃梨、芝麻、蜂蜜、百合、萝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
3、适当食用羊肉、狗肉等食物以温补气血;多吃梨是不错的选择之一。
4、适当吃些山*、藕、木耳等食物以健脾养胃;多吃梨可止咳化痰;喝粥有利于养胃消食……
5、秋凉时节仍需注意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老人和儿童等抵抗力弱的人群,要及时增减衣服以防感冒等疾病发生。
6、户外运动时间选择在上午9时至下午5时为宜。此时阳光充足,紫外线强,对人体刺激小,有助于人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和呼吸系统功能恢复正常的状态,还能提高人的抵抗力。早晨太阳出来后最好到户外进行锻炼。
7、适当进行一些户外运动能起到益气补脾的作用,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尤其是跑步和爬山更适合老年朋友选择。
8、寒露过后天气逐渐转凉了,要及时添加衣服保暖不能让身体受凉,晚上睡觉前还要用热水泡脚以帮助人体尽快进入睡眠状态。因此在寒露时节应该注意对脚部的保暖工作。
9、秋天气候干燥应多喝水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或中草*如芝麻、核桃、糯米等以保证机体的充足水分和营养需要;少吃辛辣煎炸熏烤以及甜腻食物以免助热生火;避免服用热性食物及饮料如羊肉、狗肉等;多吃梨和芝麻等清润甘凉的食物以保护肺脏

四、保持良好心态

寒露时节,人们易感到皮肤干燥,若不注意保养,便会出现“秋燥”的*,表现为皮肤干燥、口干、干咳、便秘等。秋季容易烦躁,主要是因为气候干燥的缘故。很多人喜欢到户外去游玩,到山上去看红叶,也有很多人登山锻炼身体等,这些都是一种对人体的保养,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破坏人体正常的阴阳平衡,对身体有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很多人认为“秋燥”是由于天气干燥引起的,只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少食辛辣就可预防。但专家认为,秋燥实际上是一种“温燥”,是由于秋季气温逐渐降低而引起的。只有避免滥用*物和各种保健*膳而造成“温燥”才能真正防止秋燥。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2861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