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清明节的来源的故事(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是*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清明一到,人们纷纷扫墓、祭奠先人,很多人还会在这一天去郊外踏青。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它来源于民间节日“寒食节”。寒食节是一个纪念介子推的节日,相传介子推因不忍离弃母而抱树焚*,晋文公为他上坟烧纸钱时发现他的身体已化为火焚后的木块。
第二种说法是:*古代清明节时的节俗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被晋国公子重耳而设立的,其起源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时期有关。另一说法是:相传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人。他为了报答晋文公而甘愿被烧*在深山。晋文公为纪念他,在其*后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火节),全国上下不能点火;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介子推*于树洞中,于是将这天定为清明节。也有学者认为清明节源于*古代的祭祖节。这一天人们会祭祖,并带上食品去扫墓。
*民间主要有祭祖、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习俗。这一天人们会去郊外踏青,也会在这一天把杨柳插在门上或者一些地方上来纪念古人。清明节最有特色的习俗是扫墓和踏青两项活动。


1、扫墓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按规定,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在墓地或墓碑前清扫杂草,上坟祭扫。
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扫墓的习俗。到了唐代,墓祭之风日渐盛行。如孟郊在《清明》诗中写到:“明日清明寒食多,上山扫墓有泪珠。”清代《帝京岁时纪事》记载:“清明节前后,诸行百姓皆扫墓”。
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后来渐渐融合起来;到了唐代,便将寒食与清明并为一日。到了宋代,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据《清嘉录》记载:“男女扫墓,携酒带肉,拜跪在墓前……谓之上坟。”明代以后,祭扫的日子一直相沿不改;到了清代,扫墓更是盛行,但是祭谁却没有确定的说法,一般都是随意而行。
新*成立后的一个清明节日期间:*南方普遍进行扫墓礼俗活动;北方则一般不鼓励或很少进行这一活动。

2、踏青

清明节是在春分之后。此时的天气已渐为和暖,非常适宜出游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期,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鸠;三候虹始见。”就是说清明时节已进入仲春时节,雨水明显增多,天气晴朗、气温回升,可以看到彩虹了。
清明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人们春游和踏青的好时节。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百花盛开,正是郊外踏青赏花的好时节。踏青其实就是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人们常在清明时节来到郊外踏青游玩、观赏春光。因为春季气候温和、草木萌生,所以此时踏青最为适宜。

3、插柳

我国民间在清明节还有插柳的习俗。清明插柳,是因为柳树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情达意,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对清明插柳的生动写照。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活动。据说此日插柳可以减少灾难、保佑平安。所以古时每逢清明,家家户户都要插柳、戴柳。
在*古代,还有一种叫“寒食”的习俗,即在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的寒食节里禁止生火做饭,只吃冷饭冷菜;寒食节还要禁*、禁酒,只吃些凉食。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逐渐演化成了清明节。
在*南方地区,人们还会在清明前后摘下刚长出的柳叶来吃。

4、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古时的风筝多用竹子做,后来逐步发展为用藤条、铁丝做。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但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传说古代有一位叫楼归之的人,是黄帝时期的一个隐士,他很有学问,有一天他做了一个很大的风筝被风吹到天上去了,他为了把这只风筝拿回来便把风筝线剪断了。谁知就在风筝落地的时候线也断了。从此他便被关进了监狱。有一天有人发现他*在了狱中。后来人们就把放风筝的活动也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5、荡秋千

秋千,亦作“秋千”。相传秋千最早是春秋时期的高丽参发明的,后来慢慢的传到民间,到了唐朝才开始盛行起来。据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上古时代,人们没有绳索的束缚,为了打猎或放牧,常常要离开家很远,有些人为了能经常回家看父母或亲人,就想出了用绳子拴住脚,荡来荡去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后来逐渐发展成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增进友谊。到了唐代它已成为民间节日风俗的一种,当时称为“千秋”或“长千”。
秋千的种类很多,按其结构来看有单盘和双盘两种。单盘由几根绳索连接而成;双盘由几根绳索连接而成。它既可以单人*作,也可以双人*作。单人*作的称为“打秋千”;双人*作的称为“对秋千”。

6、蹴鞠

蹴鞠,又称“蹴鞠”、“打鞠体”、“踢鞠”,是古代*人民劳动和生活的一种游戏。相传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我国古代的蹴鞠活动,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对体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蹴鞠是古代帝王的体育活动之一。《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黄帝以三月上治蹴鞠”的记载。到了春秋时期,蹴鞠被当作一种军事训练方法广泛应用于军事训练中。《史记·晋世家》记载:“景帝……教以射御,为百射之师”,说明早在春秋时蹴鞠就已成为军事训练方法了。南北朝时蹴鞠被用作学校体育活动内容之一。唐代是蹴鞠发展的繁荣时期,许多地方都有专门以蹴鞠为业的人,是*古代第一个社会化的专业足球运动员。宋代的蹴鞠活动更有特色,出现了专业运动员踢的“圆场球”和专业球队踢的“曲棍球”等球。
宋代清明时期的“蹴鞠图”和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画的《历代帝王图》等都有生动形象的描绘。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2795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