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清明节是每年的哪一天(古代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祖先的活动。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原是指立春之后、立夏之前。春光明媚、草木萌生、百花盛开、万物复苏的时节。据《岁时百问》一*载,清明之日“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行之也”。此时气候温和,草木抽出新芽。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气通常在公历4月5号前后(4月4日至6日之间)或4月6号前后(4月5日至7日之间)。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这个时候扫墓、祭拜祖先;还有一些民族在清明这一天举行各种民俗活动。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岁时杂记》载:“仲春与暮春之交,为上坟之期。”清明祭扫的传统起源于周代,并在春秋时期就有了扫墓的习俗。据《周礼·春官》记载,春秋时期,“以墓为祭”。“以尸为祭”。墓是坟墓的意思,尸是人的意思。据《岁时杂记》记载,清明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古时清明扫墓,小孩们还常要放风筝。据说风筝高飞,则预示着好运来临;放风筝时还可一边放线一边哼小曲呢!
又据《燕都小景》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时。相携提着猪、羊、酒、饼、肉等物,有的还携带女眷。到了墓地前,将这些东西放在地上或树上(称为“挂青”),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民族一种传统习俗。清明节是由上古时代春祭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为祭祀祖先的日子;在民间也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之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等谚语。

2、插柳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人们不仅可以祭扫祖先的坟墓,还可以折柳插于坟头,以示不忘祖先。这一习俗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古代民间在清明节有插柳习俗。传说,插柳的目的是为了救荒。柳条可以吃,而且插在头上还可以避邪。《荆楚岁时记》记载:“以柳枝著户上曰‘不失岁*门’。”可见我国古代人对插柳是十分重视的,清明插柳成为一种时尚。
在我国有许多关于杨柳的故事、诗歌等,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诗中写道:“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诗句。
插柳的风俗不仅盛行于南方,而且盛行于北方。在古代,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还用柳枝编成帽子、手套等物佩戴在头上,以避风寒。古人还把寒食、清明两节称为“鬼节”和“冥节”,而清明节又恰是阴历4月5日左右,所以古人就认为这两个节日同属一个“鬼节”。

3、放风筝

风筝,又叫“纸鸢”、“鹞子”。最早是一种交通工具,后来人们把它作为自由的象征。清明时节,正是春回大地,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古时有一种叫“纸鸢”的玩具风筝,是用木、竹、藤等材料做成的,托在手上很轻,飞行时很高。宋代诗人苏轼曾写过一首《惠崇春江晚景》诗,其中有两句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的就是在清明节那天,人们坐在河边欣赏春江水暖时,有两只大白鸭从水面上一起往前游。苏轼写的诗是他在看到这两只大白鸭的情景之后所作的。诗人看到了这两只大白鸭之后,便联想到放风筝的情景。诗人以物寄情,把风筝、鸭联系在一起,是有它的妙处的。
清明节还有放风筝的习俗。据说这个习俗起于我国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当时是为了驱邪和祈求平安而举行的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清明时节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在介子推*后三个月被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时才发现)而放风筝的习俗。
现在已成为人们踏青赏春、娱乐休闲、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4、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水浒传》第三十回:“打这草屋来了一个卖花的后生,姓张名新贵。生得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一双眼睛特别明亮;两道眉毛又浓又黑;两个耳朵一个小;最可笑的是:这张新贵十分俊俏了……”
《红楼梦》第二十回:“黛玉见宝玉打扮得如此齐整,心中十分欢喜”。又“便命丫鬟拿了一把剪刀来,自己剪了一缕头发与宝玉试手”。这里的“剪刀”,是指做秋千用的长竿(俗称秋千架)。

5、蹴鞠

蹴鞠,是古代清明游戏的一种。《尔雅·释鸟》:“鞠,土球也。”王先谦《汉群英集》注引《礼记·月令》:“是月也,天子乃命将帅而戏于郊,谓之蹴鞠。”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一:“至明,又有蹴鞠之戏,虽优伶未足比也。凡官军入朝、会试,及士庶游宴、集市,无不戴蹴鞠。其为戏者,乃其手之技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七:“唐人蹴鞠,自是一种游戏,然未有以上院为上者,今都下亦多玩之矣。”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一:“蹴鞠之戏,盖古来皆有之,至唐始盛。”顾炎武《日知录·蹴鞠》:“唐人以蹴鞠为乐,近尤盛。士庶游宴之所则有鞠场、球馆。今皆废矣。”张岱《陶庵梦忆·宣州游宦纪异》:“宣州之东有鞠场、球馆焉……而士大夫家皆有鞠场、球房、球馆。”清代陈维崧《满庭芳》词:“何处高楼百尺齐,斜阳独倚西楼暮。遥山掩映斜阳暮,无语燕支流玉舞。回首故国三千里,暮*寒草空离别。”其中“斜阳独倚西楼”的“斜阳”即指的是鞠场与球房、球房与球馆。

6、吃青团

青团,又叫“青团子”、“草头团”,是江南地区清明节传统美食。青团是用糯米粉、粘米粉、澄粉等制作而成的一种食品,色泽青绿,具有清香味。相传于清代,由江南地区的农民在清明时节采集野生艾蒿洗净后,蒸熟再压成细末,然后用糯米粉揉和捏成圆形或椭圆形的饭团,再用绿色的艾叶粉染成碧绿色,即成青团。青团是江南一带人民在清明节食用传统美食之一。
清明节吃青团是江南一带的习俗。据说这一习俗与三国时期的曹魏时一个叫崔宗之的人有关。当年曹魏时有个大臣名叫崔宗之,此人性格耿直而且很有才能。当年他曾上奏给魏文帝曹丕说:“臣过去在家乡做过小官,深知民间疾苦。臣在朝廷任大司马、录尚书事期间,经常亲自动手做些小食物慰问孤苦的百姓,有时还会送上一些自己亲手制作的食物。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种小食品称为‘崔宗之’。”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2740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