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七夕最好的诗词(牛郎织女的故事)

七夕节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的四大情人节之一,起源于汉代,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代达到顶峰。
七夕节与上元、中秋、冬至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七夕的传说就有好几个版本了。大家最熟悉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关于这个故事,最早记载于汉代《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三个版本:
版本一:起源于汉代,后来流传到民间,从唐代开始就有了“七夕节”;
版本二:起于唐代;
版本三:起于北宋时期;
根据记载,七夕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牛郎的男人和一个叫织女的女人相爱了。他们生活得很幸福。有一天,牛郎和织女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婚礼。天帝知道了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就派天神把他们分开了。于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就成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不过我认为最好听的七夕爱情故事还是这个版本: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这首词是秦观的一首词,是七夕之夜的作品,描写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这首词中的“纤云弄巧”说的是天上的星星用自己神奇的力量戏弄着天上的云彩,因此而产生了奇妙的变化。“飞星传恨”说的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那种相思之情。“银汉迢迢”是说牛郎织女相会之时,银河之上仿佛有一条银色长河横贯银河,这也暗合了七夕夜牛郎织女相会时那种情景。“暗度”说了牛郎织女相会时爱情激烈而又神秘。
这首词上片描写了牛郎织女相会时那种美妙而又神秘的情景。下片写两人在鹊桥上相会的情景,两人相会时那种难舍难分的相思之情。下片前三句主要是写牛郎与织女相会之时,那种美妙而又神秘的情景;下片后三句则是写两人在鹊桥上相见后那种难舍难分、相思之情。这首词以天上银河为背景,以牛郎织女相会为主要内容,从天上写到人间,层次分明;语言优美流畅、清新自然。全词把牛郎织女七夕夜相会中那种难以割舍、缠绵悱恻、细腻感人的爱情故事描绘得极其生动具体。同时又以“两情若是久长时”作结,更显得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隔岸观牛女,遥遥相映辉。
这是最早的七夕爱情故事了,也是大家最为熟知的。
相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其实不是发生在天上,而是发生在人间。因为在很久以前,牛郎和织女两个人都是天上的神仙。他们有一双非常漂亮的翅膀,又很勤劳,所以他们一起来到了人间。有一天,他们看到了一对母女正在哭,于是就问:“你为什么哭啊?”那个女孩说:“我的妈妈病得很重,而且已经奄奄一息了。”牛郎看了一下她妈妈的病况,就决定去看望一下这个可怜的女孩。牛郎来到了那个女孩家,看见那个女孩正在哭得很伤心。牛郎就问她为什么哭啊?小女孩说:“我妈妈生病了,我想让她快点好起来呀!”牛郎就拿出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衣服给她穿上,还拿出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糖给她吃。牛郎又拿出了自己最喜欢喝的牛奶和最喜欢吃的小鱼干给小女孩吃。
晚上时,牛郎对织女说:“你看月亮那么高,星星那么多,我就站在这个房顶上看星星吧!”织女说:“你可以站在屋顶上看月亮上的牛郎星、织女星啊!”牛郎说:“我现在就去摘下一颗星星来给你看,到时候你一定要帮我摘到它!”织女同意了。牛郎就拿着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去了房顶。织女也站在那里等着牛郎回来。终于在晚上十二点时,牛郎骑着自己的牛回来了。他问织女:“我把星星摘回来了吗?”织女说:“没有呢!”牛郎说:“你看!现在是凌晨两点钟!”织女一看是凌晨两点钟啊!就很好奇地问:“你是怎么摘星星的?”
于是牛郎就告诉他是他拿着一个瓶子去灌星星下来的。织女听了以后就想着自己一定要帮他完成这个心愿。于是织女第二天早上起来后,她就在床上待着,等着牛郎把星星带回来。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七夕时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故事其实是发生在晚上十二点左右的!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张元干,全诗意境悲凉,读来让人心情沉重。这首诗是张元干在中秋夜思念家乡时所作的。此诗借月抒怀,表现了作者怀人思乡之情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
张元干(1139-1218)字复之,号草庵。生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74年),卒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湖南衡阳人。南宋大臣、诗人。
张元干一生仕途坎坷,曾任四川制置使、湖广、江西、福建等路宣抚使、安抚使等职。他关心民瘼,对地方赋役问题和漕运制度等多有建树,在任两广及江西提刑期间,兴修水利、开凿运河,政绩卓著。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张元干因病逝世于武昌府城外的江夏县(今武汉市江夏区),享年58岁。
这首诗是张元干写给他在武昌任上的同学陈起的:“秋来无计奈愁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去。”
诗中的“秋思落谁家?”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自己家乡的思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可以理解为对自己家乡的思念。张元干这个时期正在湖北任上做官,“秋来无计奈愁何”可以理解为对自己家乡的思念和自己现在处境的描写;“隔墙送过秋千去”可以理解为对自己家乡的思念和家乡现在景物的描写;“明月”可以理解为对自己家乡的思念和对当时*形势的描写;“秋思落谁家?”可以理解为对当时*形势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描写;“明月”也可以理解为对当时*形势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描写。这几句诗用到了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动静结合等多种手法。
这首诗借中秋佳节,抒发了作者思家之情和政治抱负。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前两句意思是说:今晚月亮亮的正圆之夜,没有人能够知道我此时在哪里?就连那皎洁明亮的明月也不知道我在哪?
后两句意思是说:月亮,你难道不知道我此刻在何处吗?前两句写自己所思所想,后两句写自己所处环境和*形势。这首诗意境悲凉凄苦、气势磅礴、思想深邃、风格遒劲、是难得的好诗。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2674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