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三纲五常指什么(“三纲五常”是什么?)

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古代社会,它是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其核心内容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指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这一点与“大一统”思想是相一致的。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仁,是指人与人之间应互爱互助;义,是指人要对父母尽孝道;礼,是指人与人之间要讲礼貌;智,是指人要有智慧;信,是指人要讲信用。
“三纲”中的“君臣”对应于封建社会中的“臣子”,这就把封建时代的君臣关系固定化了。封建时代的人们只知有君,不知有臣;只知有父,不知有子。
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内部统治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秩序关系。


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封建社会里不可更改的社会制度。它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约束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框架之内。君臣之间、夫妻之间,都应严格遵守这种关系,不得违犯。由于它是人们行为的准绳,是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要求人们“不得违礼”、“不得僭越”。
这就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自觉地遵守这一规范。不遵守这一规范,就是大逆不道,要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而在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中,这种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因而君臣之间、父子之间都是不可违背的,如果违犯了这一规范,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谴责和惩罚。

二、君为臣纲

这是君臣关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古代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制度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君为臣纲”,“君臣之位,有上下之分,君是君主,臣是臣下”(《尚书·君陈》)。君臣义,即“君为臣纲”。孟子在《滕文公下》中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滕文公上》)同时指出:“若君王能听忠言,臣子自然会用忠言;若君王不能听忠言,臣子自然会用忠言;如果君王不能听忠言,臣子自然会用忠言。如此而谓之君为臣纲,岂不谬哉!”(《孟子·滕文公上》)在封建社会中,“*”是*的最高统治形式,“君父至上”是*的最高准则。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统治基础,便以伦理道德为工具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统治者把自己对人民的统治说成是“以仁为本”、“以孝为先”、“以忠为准”、“以义为利”。这样就使人们很难分清个人利益与*利益之间的关系。统治者对人民实行愚民政策,就是为了不让人们*思考和进行自我改造;统治者利用臣子进行愚民教育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这些都体现了等级制度的特点。

三、父父子子

在“三纲”中,“父父子子”是核心。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代表**的统治者,其地位不低于君。在*传统伦理中,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子女从小就要接受父母的教诲和教育,做到“孝”;长大后要奉养父母,做到“悌”;在家庭中尊敬兄弟姐妹,做到“忠”。
由于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之间利益关系和秩序关系的需要,也由于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传统伦理思想的限制和束缚,*封建伦理思想体系中对子女教育的要求和传统道德规范中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忠君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在*传统伦理体系中,“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从理论上讲它是封建君主维护其统治地位所采取的手段。
在*古代社会里,父父子子是人们最熟知、最熟悉的一个概念。孔子把“父为子纲”作为“三纲”之首。他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朱熹把“父父子子”解释为:儿子听父亲的话,儿子忠君爱国;父亲*了以后儿子守丧三年。所以“父父子子”也被引申为: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互相尊敬、孝顺。
儒家思想认为,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和教导之德。《礼记·祭义》:“子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可见对父母的尊敬、孝顺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之中。从唐代到明清时期出现了“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虽然适应了封建统治秩序发展的需要,但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固定化了,特别是强调君臣之间应该“礼”来约束彼此的行为。

四、夫夫妇妇

夫为妻纲,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它规定了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基本秩序。夫居对妻有主从之分,妻顺于夫。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较高,男子对妇女负有天然的保护的责任。《礼记》中记载了孔子提出的“男为大男,女为大女”,“妇言是从”等一系列主张,强调了妇女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唐代以后,封建道德伦理中夫权思想也有加强之势,甚至出现了“三从四德”的言论。
《后汉书·礼仪志》载:“夫君者,上之臣也;夫者,下之臣也;妻者,子之母也;妻子者,心之官也。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而行远……夫所以制礼作乐者……君也。”这是封建帝王统治*时要实行三纲五常制度的理由之一。
三纲五常的等级秩序是不能颠倒的。“夫为妻纲”指男性在家庭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在*封建社会中,三纲五常被尊奉为伦理道德的标准。
《礼记》载:“夫者,妇人之父也;妻者,男子之母也;夫者,幼子之母也……”而在*封建社会中“夫者”是男子对女子拥有绝对权威的角色。这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就是:男子是家庭中的“家长”、“皇帝”。

五、仁义礼智信

仁,是指人与人之间要互爱互助。它主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敬和友爱,相互关心。
第二,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正常的交往,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义,是指对父母尽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敬和友爱。
礼,是指人与人之间应该讲礼貌、讲礼节。它主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礼貌是人类所特有的行为方式,人类通过礼貌而相互产生感情上的联系;第二,礼貌是人们为了维护这种感情而产生的行为方式。
信是指人与人之间应该讲信用,它主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人与人之间要讲信用;第二,信者为上、守信义。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或者不讲信用,那他就不能算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也就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体。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260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