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鬼节是7月14还是15(*古代的传统习俗)

中元节(七月半)是*传统四大鬼节之一,相传这一天鬼门大开,各家都会把祖先的牌位接出来,摆上好吃的东西,让祖先享用。而小孩则要烧些纸钱、纸衣等物,让祖先们能得到安慰。因此也是祭祖的日子,也叫”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又称为鬼节。从农历的七月初一日开始,到七月十五日的晚上结束,俗称中元节、七月半、祭祖等,在民间有很多关于中元节的传说。
1、鬼节的传说:相传在阴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将事先准备好的饭菜放在供台上,然后祭拜祖先之灵。
2、中元节又称”七月半”或”鬼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鬼节。
3、中元节俗说:农历七月初一日是地官的生日,地官大帝降临人间为众生赐福、降殃。


1、祭祖

中元节,是*民族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也是民间祭祀祖先和已故亲人的重要日子。对此,我们要慎终追远,加强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祭祖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文化习俗,是对先祖、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之情。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民间祭祖大节日,它起源于周代,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七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主要包括祭祖、放河灯、祀土地神等多种活动形式。中元节祭祖习俗由来已久。传说炎帝神农氏就*于此日。从此之后每年七月初到七月十五日之间,在民间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祭祖活动。这一天祭祀先祖有很多讲究:
1、中元节与清明节、重阳节合称“三大祭祖”节。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民间普遍认为:这一天最适宜上坟扫墓,因为这一天不仅有寒食节,而且有清明节和重阳节。
2、中元节祭祖主要是对逝去亲人的祭奠。民间有很多关于中元节的说法,如:“七月半,鬼门开”、“七月半,鬼乱窜”等等。
3、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祭祖节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祭祀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给祖先上坟扫墓以寄托哀思。因此中元节是我们祭祖最重要的日子之一。
4、祭祀时一定要用*或者是红色的纸元宝和纸衣等物品来祭祀祖先;给先人烧纸钱的时候一定要用左手拿着纸钱来烧给先人;不要随意的在坟前烧东西,更不能让别人偷着烧;同时不要在坟地上踩踏坟头。

2、放河灯

民间相传,放河灯是为了救助孤魂野鬼,以解其危。因此,在放河灯前,人们要先在灯样上画好人的形象,或是一只小船,或是一个灯笼形的灯盏。到了夜间,人们将其放入河中,任其漂向远方。这就是放河灯的来历。
“七月半”的主要习俗是祭祖与放河灯。祭祖习俗源于古代“秋祀”的说法。人们在这个节日里要举行隆重的祭祀祖先活动。据史*载:“秋分祭月,古有之……祭月节即秋分,秋分日即祭月也,盖借自然之象以明伦理也。”这是关于“秋分祭月”最早的文字记载。
民间在这一天有很多习俗,其中最盛行的是放河灯。河灯是*特有的一种纸塑灯光精品,它不使用任何燃料,而是用稻草、芦苇等燃着后漂浮于水上。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场洪水中,一个叫孟姜女的女子冒着生命危险为丈夫送寒衣而不幸遇难。丈夫思念成疾而*去。孟姜女也因此终日以泪洗面。后来她被一个渔翁救起,从此夫妻二人相依为命。在孟姜女为丈夫送寒衣的第七天夜里,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如注,将湖面上所有的船只都卷走了,只留下孤零零的渔翁和他心爱的孟姜女一家三口在风浪中苦苦挣扎……后来渔翁被乡亲们救起而回到家乡,发现家中已是一片凄惨景象:船夫已*,儿子被淹*了……渔翁悲痛万分:“我只是想让你能回家看看啊!”说着从怀里摸出一把梳子递给孟姜女:“这是我从海边捡到的一根芦苇绳和一段木头;我已经把它做成了一盏小小的河灯。*将它放在河里漂着直到它们能回到岸边。”说完又摸出一个大葫芦装满了水递给孟姜女说:“这个葫芦里也装着一盏灯!你要是能把它送回家给你丈夫和孩子看看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孟姜女含泪接过了河灯。夫妻二人相互嘱托:“等我们找到了丈夫和孩子一定要回来看你!”说罢夫妇二人对着河灯遥遥敬了一个礼后就沉入了湖底……
“七月半”祭祖与放河灯是古代*汉族民间两种普遍的祭祀活动。前者以河灯为媒介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纪念;后者则是借此为媒介祈求福佑与吉祥。两者相比较而言,后者显然更为普遍与重要一些。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今天在*几乎已经看不到任何古代“七月半”那种放河灯、燃蜡烛祈求福佑和亡魂得度之事了。但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这种古老的习俗仍被部分人所接受和信仰。

3、吃冥衣

七月十五吃冥衣,又称吃“鬼衣”或“鬼火”。相传地官有一次带着天兵天将到人间巡查,发现人们把冥衣焚化了,只有一个小孩穿着。地官大发雷霆,认为这是对神明不敬。天兵说:“冥衣是亡灵的衣服,烧了它,亡灵就会回家。”小孩回答说:“我父母已经过世了,没有衣服穿。”地官听了十分难过,立即命天兵将冥衣送到小孩的家里,并嘱咐不要告诉小孩的父母。小孩照地官的话做了。
七月十五是鬼节,所以吃冥衣也就成了习俗,后来还出现了“鬼节”一词。
相传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七月半”是民间祭亡仪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该节在仲秋举行,其时天气已渐转凉,但还未到深秋冷时;加上农村多为露天*作,可供选择的蔬菜并不多;农家在地里收获后一时也难以找到足够的蔬菜供祭祀用。所以为了准备祭祀品而把地里长的蔬菜都割回家晒成干菜、预备好祭品而烧冥衣烧了以后好祭奠亡灵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吃“冥衣”之俗,与古代丧葬风俗有关。过去每逢阴历七月初一日有两个节日,一个是农历六月初一为“大盂节”,又称“中元节”;另一个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小盂节”,又称“鬼节”。传说这两个节日都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晋文公下令烧*的介子推的。
相传介子推*后葬于绵山(今太原西南),晋文公为其上坟时发现了介子推留下的脚印并依此找到了其遗体。但介子推却不愿出来为官,晋文公无奈下令火烧绵山*他出来时被大火烧*。晋文公为纪念他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来警示后人。

4、吃新粮

中元节,在江南水乡有些地区有吃新粮的习俗,说是不吃新粮,会导致“老弱病残”。这种说法有可能是从过去“人*为鬼”的思想而来,所以在这一天不吃新粮,而是吃平时所食用的东西。其实,这并不是一种迷信,而是源于“七月半”这个节日。过去农历七月初三日是“鬼节”,传说这天是地官赦罪之日,人们要到墓地去祭奠亡灵。而新粮要祭祀祖先所食用的东西,于是就有了这个习俗。江南地区的人们在这天把新收的粮食拿出来晒干保存好,以备祭祀用。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2446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