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我是农民的孩子,因为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近年来,我省以“教育强省”战略为目标,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教育投入“含金量”不断攀升,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也不断提高。我省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双元制”(企业员工制)试点工作。“双元制”模式试点学校由2013年的37所扩大到2014年的51所,2015年又有30所职业院校全面试行。在职教改革试点中,我省不断加强*主导、行业指导和校企合作,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积极性,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进一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职业教育改革之路。那么关于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有哪些?


1.“我的人生很精彩,因为我是靠知识改变了命运。”

“我的人生很精彩,因为我是靠知识改变了命运。”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叫周立齐。他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县张寨乡大周村一个贫困家庭,父母靠种地为生,生活非常拮据。但是父母却一直教导他:“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人生。”于是,在周立齐很小的时候,就在父母的帮助下,开始读书了。1985年周立齐考上了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随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河南科技大学。在大学里,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他先后担任了班长、学习委员、学生会*、系学生会*等职务。在学生干部期间,周立齐曾多次荣获学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称号。
1999年5月6日下午,周立齐与母亲正在家中吃饭时,突然接到了学校的通知:他被*人民大学录取了。当周立齐坐在学校的大礼堂里时,他激动地哭了起来。原来,他被*人民大学录取的消息曾在学校里传遍了。“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的事情!感谢父母的教导和帮助,感谢*的资助和培养!”周立齐激动地说。

2.“如果当初我多花一点时间看书,今天的我可能会不一样。”

张承宇的家乡在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从小家境贫寒。张承宇家里六个孩子,他排行老四。爷爷是地主,外公在抗战中*本人杀*。在张承宇家,他读了三年私塾就辍学了,跟着父亲给人放牛,在这期间,他帮人种地、砍柴、放羊。
张承宇一直没忘记读书。他告诉记者,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语文课,老师常常让他在课堂上作读书笔记和作文。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题目“假如我是……”让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当同学们都在绞尽脑汁地构思作文时,他却写了一篇《假如我是……》的文章,被老师当成范文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
“小学毕业后我没有考上初中,我爸说不行就算了。”张承宇说,那时候父亲在一家印刷厂上班,看报纸、印文件是父亲的主要工作。父亲要求张承宇也去印刷厂上班,可是张承宇却不喜欢学习。有一次因为和同学打架被老师叫到学校谈话,他才开始真正的上学。可对于当时的张承宇来说,上学并不是他想要的事情。
16岁那年,张承宇看到了一则新闻:一个小男孩在北京*前读完了一本书《*语录》后跑回家去找母亲说:“妈妈我长大了也要当*!”
母亲问他:“你真的这么想?”
张承宇坚定地说:“是的!我一定要当*!”

3.“我是农民的孩子,因为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改变了家人的命运。”

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驻马店遂平县白沙村的刘根成一家6口人,共7个孩子,其中4个儿子,2个女儿,全家的生活来源靠种地、卖菜维持。在那个年代,能上完初中就是刘根成最大的愿望。
上到初中时,刘根成在班里的成绩还不错。但由于家庭贫困,再加上几次中考失利,他放弃了考高中的机会。眼看着弟弟妹妹相继辍学回家帮忙种地、干苦力活儿了,刘根成心里也很着急。
1998年夏天的一天,刘根成在家里看到了《新闻联播》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新闻报道后,便向村支书提出自己想上学读书的想法。村支书和生产队长考虑到刘根成家确实困难,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刘根成并不灰心,他找到生产队里的老会计软磨硬泡,老会计终于被说动了。
随后,村里在村头、路口和学校附近等地方建起了8间砖瓦房(后在房子建成后又陆续建起了4间平房)并配备了课桌、椅子等教学用品和体育器材。学校还配备了教师和后勤人员。这为刘根成继续上学提供了硬件条件。
1998年9月15日这天下午1时许,刘根成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一间教室里时还显得有些胆怯。没想到老师看到他后竟很热情地把他让进了教室坐好。随后老师又对他说:“孩子你能来到这个学校读书挺不容易的,现在*给你免学费、补助生活费(免一半)并提供课本和教辅资料,还有免费的午餐和午休。以后你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为学费而发愁了。”
刘根成听后高兴极了:“上学太好了!”他从此再也不为学费发愁了,也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吃不饱、穿不暖了。
如今,刘根成已是遂平白沙村的名人、大学生。他的故事已成为遂平县教育战线上的一个品牌故事。

4.“我是农民的儿子,现在*这么好,*给我们大学生发放补助、给我们发放助学*。

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能上大学了。我现在特别感谢*,感谢*,没有*就没有我今天的好生活。”
20 xx年9月17日上午,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羊里镇马庄子村的张秀林家中,张秀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他被山东大学录取了,他成为羊里镇马庄子村的第一个大学生。
张秀林家住在西寨子村,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地和打零工。“我今年18岁了,以前只知道学习,不知道自己想干啥。这是*给我的优惠政策,是*和*给了我希望、给了我鼓励。”张秀林说,他读高中时成绩不好,高考失利后就直接去打工了,在工地上干了几年后又回到了家乡。“去年我们村有4名大学生毕业后又回到老家创业了。前两天我还听说一位高中同学考上大学后又放弃录取通知回到老家创业去了。”张秀林说。
据了解,自从2000年以来,全省各级各类教育资助资金累计发放达4.8亿元。全省共有4.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资助,占在校生总数的47.5%(其中本专科学生占69.1%)。

5.“这些钱对我来说,不是什么大数目,但是对家庭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家里供我读书已花费了不少钱。

现在我决定要好好学习,争取早日走出农村,为家乡父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她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里的农家孩子,家里仅有一亩半地和三间土房,其中两间是土坯房,一间是她和父母住的房子。她就是朱彦夫——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孩子。
由于家境贫困,朱彦夫小学只读了三年就辍学回家劳动了,为了改善生活她不得不放下书本外出打工挣钱。尽管当时没有什么文化,但在艰苦的环境中她仍坚持学习。
1978年,*恢复高考。朱彦夫知道后高兴得不得了,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山西大学农学院。当时村里好多人都笑话她说:“你这样的家庭怎么考得上大学?考上也白搭,还不如不上。”但是朱彦夫并没有被别人的话所吓倒。在村里,朱彦夫就是一个“书呆子”;在家里呢,朱彦夫又是一个“大小姐”。
尽管条件艰苦,但是在大学里的生活让朱彦夫过得很愉快,而且还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她告诉同学们说:“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给的,*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2198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