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安徽地方戏民间小调(安徽民间小调的历史渊源)

安徽地方戏是指在安徽这片土地上产生和流传的传统戏曲,它与中原汉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不断吸收当地人民群众的创造,最终形成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剧种。
安徽地方戏拥有众多的剧种,而小调就是其中一种。在我国古代,音乐主要是由乐调、曲牌和民间小调三部分构成。*音乐的产生、发展和繁荣都与这三个部分密切相关,它们不仅在结构形式上基本一致,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有内在联系。
因此在了解安徽地方戏之前,我们可以先从安徽小调入手。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安徽民间小调的历史渊源。
由于小调在安徽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它有“安徽省第二大剧种”之称。


一、历史渊源

“小调”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万历年间,当时安徽地区的民间小调主要指在乡间农闲时节,男女青年们通过唱小调的形式来交流情感。到了清乾隆年间,小调已有一定规模。乾隆年间,安徽地区流行“小戏”一词,主要指的是民间舞蹈,这与当时安徽民间小调的流行时间相吻合。到了民国时期,人们把所有的民间舞蹈都称为“小戏”,并且把民间小调也纳入其中。此外,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在芜湖、黄山和合肥等地还流行有一种新型的民间小戏“滚灯”。
“滚灯”是一种以歌舞为主、有说有唱的大型秧歌表演形式,是从安徽地区流行的“小戏”发展而来。它起源于安徽芜湖地区,后来逐渐向安徽周边地区流传。“滚灯”在表演时所使用的乐器为两把大铜锣和一把小铜锣。每逢表演时,演员们都会敲着大铜锣或小铜锣来伴奏演出。这种形式也是*传统戏曲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伴奏形式。由于“滚灯”与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这种形式也被称为“舞蹈戏”。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是安徽民间小调发展的高峰期。随着农村经济状况的好转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时期民间小调也更加繁荣发展起来。
20世纪40年代初,一位叫黄寿春的人创作出了《天仙配》《白蛇传》等一批优秀的民间小调作品。
黄寿春所创作的《天仙配》是根据当地民间小调改编而成。这部作品一经演出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后来演唱这部作品时,黄寿春还将其中的一些唱段改编为经典曲目,并出版成书发行给广大观众,受到了一致好评。
黄寿春是安徽芜湖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他创作了《天仙配》《白蛇传》等优秀的民间小调作品,并成为当地有名的民间歌手、民歌手。后来黄寿春开始教学生们演唱这些民间小调作品。
黄寿春最早将民间小调引入演唱领域是在30年代初。当时在安徽地区流行着一首名叫《夜来香》的民歌,这首民歌是由当地人民群众通过口头创作出来的一首“联唱”作品。《夜来香》采用了民歌中经典部分的旋律来演唱。在经过不断加工和艺术创新之后,这首民歌成为了现代流行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歌曲。由于这首民歌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被人们称为“夜来香”。
黄寿春正是通过这次演唱之后才接触到民间小调这种形式并将它引入到演唱领域当中。此外据资料显示,黄寿春还创作过不少类似于“滚灯”这种形式的小调作品和戏曲唱腔,这些作品大多都是由他自己演唱或者是由他身边的人演唱而成的。
新*成立后,黄寿春还将自己创作的许多小调作品进行改编和加工整理出《白娘子》《白毛女》《红灯记》等著名曲目来为人民大众所传唱。后来,黄寿春还先后编演了《秦雪梅吊孝》《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优秀剧目并在全国进行了巡演。除了黄寿春之外,当地还涌现出不少民间艺人和民间小调演唱艺术家,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演唱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

二、艺术特点

1.曲牌比较丰富,曲调优美抒情,风格独特。由于民间小调具有曲调优美、曲调动听的特点,因此在表现生活场景、刻画人物形象以及反映时代特征等方面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对安徽小调的艺术特点进行阐述。
2.结构比较独特。安徽小调主要是由曲调和表演形式构成。在表现形式上,由于小调中的曲调大多都是民间小调中的常用曲调,因此它具有简单易懂、亲切质朴、易唱上口的特点,再加上表演时夸张的动作,因此它很容易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
在安徽小调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小调主要是《打渔杀家》,它在安徽地方戏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打渔杀家》是由陈先枢创作于1922年的一出戏曲剧本。该剧本主要讲述了渔家青年陈胜在参加农民起义之前,因为不忍心看到一家人被地主杀害而离家出走。后被渔家女所救,并与渔家女喜结良缘、共抗暴政的故事。在剧中陈胜出场时所唱的台词就是《打渔杀家》这首歌曲中的前几句“我家道中落好凄凉,家破人亡叹命长”。因此在《打渔杀家》这部戏曲作品中,陈胜所唱台词的每句话都带有强烈的感*彩。
在演唱方式上,小调有两种演唱形式,一种是“二人台”,一种是“四人台”。“二人台”是以两个人为一个整体组成唱腔来演唱;“四人台”是以两个以上的演员为一个整体组成唱腔来演唱。此外还有一种形式为“二人台”与“四人台”混合起来表演,即四个演员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角色来进行表演。
3.旋律比较简单,节奏比较自由。小调中有许多曲调都比较简单,所以在节奏方面就相对自由一些。在安徽省内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小调曲牌有《月下琵琶》《秋江》《看女》《鸳鸯记》等十几个,而其中最受观众欢迎的曲牌是《月下琵琶》。因为该曲调通俗易懂、旋律优美,而且节奏比较自由,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4.演唱方式多样化。安徽小调主要是以载歌载舞来表达情感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进行表演的,因此在表现情感时一般都是通过演唱来完成的。由于小调曲目多为民间小调所改编而成,所以它在演唱方式上就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不同,因此在表演方式上也会存在着一定差异。

三、传承与发展

安徽地方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对我国戏曲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由于受到现代化、商业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传统戏剧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传统文化艺术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小调是安徽省著名的地方剧种之一,其流传地区广泛,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有着自己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小调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艺术形式多样、发展空间广阔,因此在安徽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小调作为传统文化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在当今社会,小调主要以网络为载体传播,由于现代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使得小调面临着生存危机。同时由于小调受众群体少、受众面窄、观众老龄化等原因,也给小调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2156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