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中秋古诗四句诗简单(中秋佳节即将来临,月亮又将迎来一年中最圆的时刻)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月亮又将迎来一年中最圆满的时刻,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起古人是如何描写中秋的。中秋自古就有拜月、赏月的习俗。古人认为月是圆的象征,因而每逢中秋夜晚,人们便在自家阳台或院子里摆上桌椅,铺上月饼,再将苹果、李子、葡萄等水果放在上面。然后举头仰望天空,与月亮建立一种情感沟通。在众多赏月诗词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一句不知让多少人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在一旁看着我们的情景。古人对月亮有许多寄托。而在诗人眼里,月亮也代表着团圆和思念之情,他们或写月,下思念亲人的人。


1、苏轼

《水调歌头》宋·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苏轼的绝命诗,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89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三年。当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看着眼前的景色不禁感慨万千:
天如水,水如天,此意无穷已堪哀。风如刮,风如吹,又离吹散而秋至。在这首词中,苏轼借助对“鸿”、“雪”的拟人化描述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词人在深秋时节乘一叶扁舟于雪中漫游时看到了大雁的身影:它们时而像大雁一样排*字形向南飞去;时而又像大雁一样排成一字形向北飞去。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它们的方向,只能停留在南方某一个地方。
这里的“鸿飞”、“雪泥”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却又似有某种联系一般。在词人看来,这种“鸿飞”、“雪泥”并不是偶然为之;在它们看来,这种“鸿飞”、“雪泥”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才能够互相引起共鸣。
但是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拟人化描写却不是为了突出词人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主观情感:
相反,词人这种对雁南飞、雁北归等现象所引发出来的联想和感慨就是为了烘托出自己心中那种对人生如飞鸿般短暂、人生苦短而又不能把握、生如蝼蚁般渺小而又无力改变命运的悲哀情感。
这首词前两句是写景、状物,后两句则是抒情。从写景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此时思乡之情十分浓重:
苏轼自己身处困境时,一直没有得到朝廷重用;现在自己已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老者,却仍然要被贬到千里之外的黄州。这里也是苏轼人生当中一次大挫折。这首词中表面上写写大雁南飞、大雁北归这种寻常事物,实际上却是通过对大雁与自身命运之间内在联系的揭示来抒发自己内心中那种对人生短暂、人生苦短而又无法把握、无法改变命运的悲哀情感。

2、白居易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怀帝魂销金阙冷,唐妃泪湿凤凰枕。
伤心千古空云浮,醉梦一场何曾醒。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青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白居易的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这首《月下秋》也不例外。在诗中,白居易从独特的视角抒发了诗人对国事、家事和个人前途的感慨。全诗借景抒情,格调凄凉幽怨。诗中写的是月下而不是中秋佳节赏月时的情景,写的是“今夕”而不是“中秋”,写的是“秋”而不是“秋”,写的是诗人所处环境中无法排遣的幽怨和惆怅;诗中没有鲜明的爱憎和色彩,也没有激烈的感情冲突。诗中只有自然景色,没有主观感情和思想活动。诗人只是将他对国事、家事、个人前途、命运等不同方面的感受集中起来,并巧妙地加以组合和发挥,构成一种迷离恍惚而又含蓄深沉的境界。全诗在平实中见隽永,在冲淡中显深厚,在闲寂中含深情。
此诗作于贞元十八年(802年)秋夕。这首《月下秋》是一首典型的宫怨诗。由于诗人当时正任江州司马(今江西九江)一职,所以在中秋之夜只能独对孤光,自伤身世了。诗人不写自己登高望月或触景生情而产生思念故乡之情;而是把这种愁绪与宫怨联系在一起来写:“今夕”、“秋”与“故国”、“东宫”、“南楼”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相连渗透着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对*命运之忧。

3、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中秋月夜与家人团聚时所作。全诗写景抒情结合,抒情言志,颇富情趣。
首联“海上生明月”写海上明月,在海中生得洁白明亮的圆月。海上升明月,是自然现象,诗人对之加以形象描绘,以表思乡之情。“天涯共此时”是由自然现象引申而来的理想境界。诗人把这种境界形容为情人的“怨”、“愁”,而它却是使他产生“恨”、“思”的根源,所以诗人说:“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望月怀远》)。这样看来就不是单纯地写月亮了,而是将月亮当作一种意象来寄托情思了。
二联写明月对人的象征意义。“灭烛怜光满”(《望月怀远》)是说它不仅使人感到明净可爱,而且也象征着人们的精神追求、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灭烛、怜光、觉露);“披衣觉露滋”(《望月怀远》)是说它不仅是人的精神追求、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象征,而且也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日益恶化(披衣、觉露)。它是张九龄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心情的重要意象。
这里诗人抓住了团圆时刻的明月这一自然现象进行描写,赋予其象征意义,使之成为表达诗人情怀的重要意象;但又不是纯粹写明月本身的自然现象。这是因为诗人并不专为月亮而来,而是为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不专为月亮而来,也就意味着他并不寄希望于月中仙桂(这显然与他求官失意有关)。他写中秋圆月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怀与抱负,而是通过“灭烛怜光满”和“披衣觉露滋”这两个意象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这就是诗中有物,物中有情的写作方法。

4、李白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的《玉阶怨》写出了相思的无尽缠绵:一年有四季,而我只有中秋月圆的夜晚才能回到家中。此时我站在月光之下的高楼上,想起戍守边疆的将士们都还好吗?我忍不住叹息: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呢?希望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们不要为我而担忧啊!
李白这首诗写得很是婉转相思,“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将闺中思妇那种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刻画得十分真切动人。“白兔捣*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两句将思妇之情更推向了高潮。虽然诗人没有直接写思妇对月思念,但这两句诗已经包含了所有的相思之意。
月出、夜久侵罗袜、思妇起、愁人行都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写出了思妇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亲人生活的牵挂;而“谁与话长更”写出了思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深一层。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2033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