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2012闰几月(干支纪年法的起源)

今天是2012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农历的最后一个月——闰月,也就是在2012年里将出现两次闰二月,这使得农历的年尾与年初之间有了一个“时间差”,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方便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到年底时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过年,买年货需要花*等等。
不过,在民间传说中,闰月并不会导致农历年的时间和天数发生变化,只是这个月少了一天而已。比如2012年第一个闰二月就是2月3日(腊月廿三)。
据民间传说,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没有历法这一说法。所以古人就想出了两种方法来计算农历的年份——阴历和阳历。
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来定月的,即把月亮圆缺一个周期(朔月)分为12个月。而阳历就不一样了,它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来定月。这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一年12个月当中,有4个月份是月亮最圆的,剩下3个月(腊月、正月、腊月)是月亮最缺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阴历正月初八”和“阴历正月十五”是满月了。因此在民间就有了“正月十五看月半,阴历正月十八圆”的说法。


1、*农历的干支纪年法

在*古代,由于对月亮的周期变化有一种“敬畏”心理,所以古人就采取了历法来计算年月日。同时又由于“天干”、“地支”纪年方法的不同,所以又将十二个月用天干地支进行划分,分别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12个字来表示。同时又将甲子(六十年为一周期)中的六十天,加上一个月,即为六十甲子。现在一般认为从公元前104年开始的这一纪年法就是干支纪年法,在公元元年时,将干支纪年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成为二十四节气。
干支纪年法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一致,即以天干“甲”字与地支“丑”字相配,如甲子年就是干支纪年中的甲子(60年为一周期),把天干地支合化成为一个整体。例如:甲子年就是天干“甲”与地支“子”相配后组成的一个整体。但是这个纪年法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就是记不住年份,另一方面就是容易记错年份。

2、干支纪年法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记年方法,是将一个回归年划分为二十四个等分(或若干个“朔望月”),每个等分为一“天干”。

天干有六个,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比如甲子年,就是从甲子到甲午。每一个天干对应着一个地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二地支),这样把甲子年划分为八个月,则每个月对应着一个地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辰),这八个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天的干支纪年来表示一个月份。这就是所谓的“干支纪年法”,即以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确地推算年份,如用干支纪年法推算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用甲子年生人,在一年的月份上加甲子即可;用干支纪年法推算一年的时间,用干支纪年法推算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则加对应年份就可以了。这样你就会发现在同样的时间内你和别人出生时间是一样的(都是13岁)。
根据传统习惯,人们把年份分为四种:平年、平季年和闰季年。平年也叫无闰月,即是全年都没有一个月不落在阳历之中;闰年又叫有闰月,即有一个月会出现两次(或是四次)在阴历*现;平季年也叫无闰月,即全年都有一个月落在阴历之中。平季年和闰季年都是按照地支顺序进行划分的:月令为春、夏、秋、冬。所以今年(2012年)是平季年就是指2016年,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原因。而闰季年则指的是某一季在阴历*现的次数不是很多,但是却比较频繁的年份。平季年一般不会出现两次以上(比如今年),而闰季年则会出现两次以上(比如今年)。这就和我们平时说的“一月年”是一样的,只有在每年过年时才会遇到“一月年尾”,所以才有了“腊月小年、正月十八、腊月三十”之说。

3、干支纪年法是*传统的时间计算方法。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根据天干与地支的顺序相互搭配,来纪年、纪时的一种独特的方法。每六十年为一个甲子,我国传统纪年法就是从甲子年开始。
六十年一循环,共轮回两次。从公元元年起,干支开始纪年。具体规定为:干支历把每12个月作为一个月,共365.25天;把全年分成354天或360天,合在一起便是365天或366天。
我国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月日,就是按照天干地支的排列组合来安排的,其中干支的排列顺序称为“六十甲子”。每一甲子都代表一定的时间。我国传统历法中所采用的干支纪年、纪时等制度,都与天干地支循环相配而形成的。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天干地支与六十年为一个循环。以甲子为例,每六十年轮回两次(每12个月为一个周期),循环周期共12个月(即365.25天或366天),每年与前一年的天干对应的地支相配:子对应寅;丑对应卯;寅对应辰;卯对应巳;辰对应申;巳对应酉;申对应亥;亥对应子。

4、干支纪年法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

所谓干支,就是*古代的纪年法,干支纪年即干支历。“干”就是指天干,“支”就是指地支。天干和地支相配而成的十二种组合,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之为“十天干”;相应地,将天干和地支相互配成十二次(见图1)。
干支纪年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周易》中:“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开于寅,阳开于卯,阴开于巳,天开于午,地辟于未;人开于申,阳开于酉,阴开于戌;人开于子,阳开于丑……”这里的“子”为干支之一;到了战国末期的《诗经》中则有“吉在寅”“吉在辰”等说法;后来《史记》中也有对干支法的记载:“昔黄帝之时十二而治十二焉;天干地支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四、四而五……五行生六气”;到了东汉末年干支法正式进入《三国演义》中:“……又有一干支纪年法:‘建丑之月……建子之月……’如《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建安二十年正月……建子之月……建寅之月’。天干地支与十二律相配得六十组干支纪年法。用六十个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以表示年、月、日、时。”虽然《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没有明确记载干支纪年法是何时开始使用的,但干支纪年法在*已流传了近二千年(见图2)。从秦汉至南北朝时的干支纪年(如《后汉书》《三国志》等)再到唐宋时期的干支纪年法(如《新唐书》《资治通鉴》等)都有使用。

5、干支纪年法以十二地支为依据,将月份和日期按十二地支的顺序进行组合,把一个月份称作一个“天干”,另一个月称作“地支”,循环使用。

这种纪年方法称为“干支纪年法”,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所采用的纪年方法。如公元年为公元元年,公元年号为公元元年干支,即“天干”,即甲子、乙丑、丙寅……乙巳……丁未等等,从甲子开始称为“一干”。如1911年辛亥革命;1950年新*成立;1989年改革开放……
另外,人们通常说的公历(也称格里高利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为基础的。所谓的格里高利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基础,而不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时间为基础。它对地轴倾斜角的调整,并不影响地轴指向回归年的长度不变,而是根据地球绕日运动而相应地做变化。例如,当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后,回到原来位置所需要的时间是365天。但是,当地球从现在的位置再回到原来位置时(即“黄经加西减五日”)所需要的时间却是365天了。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2007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