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端午节快乐(端午节的习俗)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不能说端午节快乐吗?
端午也叫端阳节、重午、午日、夏节、天中节等,是*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据《吕氏春秋》记载:“每年五月初五,为大傩之日。”
傩(xiǎn)是古代南方民间的一种驱鬼逐疫的仪式。
因古时端午举行迎寒和避邪驱瘟等仪式而来。后来演变成各种民俗活动。
端午节起源于*,影响广泛,经*批准列入第一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日子。古人认为在仲夏五月龙抬头兴风作雨,到了端午这天,龙抬头兴风作浪,所以要进行祭龙、祭水活动。
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一说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二说是祭龙的日子。
五月五日也是“恶月恶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可治百病”。于是人们在这一天竞渡,祭祀屈原,因此也有划龙舟、吃粽子等风俗,以纪念屈原等先贤。
据史料记载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他们在江上一直打捞了两千多年。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的风俗。

二、纪念伍子胥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含冤而*后,楚国人将他葬在今湖北江陵。他*后,当地百姓纷纷传说,说他是被恶棍伍子胥鞭打而*的。人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咬伍子胥的身体,便包好粽子扔进河里。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粽子不仅可以用来吃,还可以用来做“五黄”。
所谓“五黄”即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肉和雄黄酒。
五黄指的是:黄鳝(又名黄鳝)、黄瓜、咸鸭蛋黄、雄黄酒(一种中草*)和黄鳝。
五种食材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可做成一道美味佳肴,有营养又好吃。
“五黄”代表的是:黄鱼(石首鱼)、咸鸭蛋黄(鸭蛋)、黄肉(猪肉)和雄黄酒)。
现在已知最早种植五黄米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五黄米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特别是蛋黄营养丰富,有“天下第一补”之美称。
五黄米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癌症等疾病。
五黄米制作方法很简单,只需将各种食材用清水清洗干净即可,然后放入锅中*即可。*时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少许食盐或者白糖调味。

三、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称女孝感动天帝,命蛟龙煮红枣瓦块沾沫以报女孝。
以后每逢端午节,就用芦叶包着红枣或泥馅,用竹筒装米放在水中*。到了唐代就成为民间的一种食品。宋代始有赛龙舟的习俗。
曹娥*后便成了一个孝女的形象,她的故事被载于《孝经》成为百世流传的佳话。
虽然曹娥救父的故事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她最终还是被拯救了出来。
《三国志·吴志·孙武传》记载:“曹娥者,海神女也……父溺。无赖子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
东晋大儒戴逵说:“曹娥为孝女而*称神真”(《续晋阳秋》)。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曹娥救父江岸哭寻不遇”(《续齐谐记》)。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曹娥》:“我孝女曹娥之*也”(《聊斋志异·曹娥》)。

四、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五个主要习俗: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放纸鸢。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吃粽子,又叫“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南方多为甜粽;北方多为咸粽。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之一。
喝雄黄酒:在端午节,人们用雄黄酒在小孩额头上写一个“王”字,一种说法是为了驱瘟辟邪,另一种说法是利用雄黄酒洒到屋内后,用来驱邪。
挂艾草、菖蒲:*古代没有驱蚊的方法,于是人们就用艾草、菖蒲等植物来驱赶蚊虫。有的人家也会在房子周围种上艾草和菖蒲,待到夏天来临时采下艾蒿和菖蒲一起点燃来熏杀蚊虫。
放纸鸢就是风筝,古代称之为“纸鸢”。传说端午节时天帝会下凡来到人间赏花玩草,人们就用竹管做成风筝让它飞上天去,与天帝互动。
划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1953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