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元宵节是上元节还是下元节(关于元宵节,你了解多少?)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元夕,是*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十五主要活动是赏灯和吃元宵,故又称“上元节”。
正月十五也叫做上元节,*古代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即元月的十五称作元宵节,又叫“上元”、“元夕”、“元夜”、“灯夕”,但也有地方称为上灯节。元宵节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佳节”、“元夕”。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起来的。
元宵节最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到了唐代,元宵节被正式定为*法定节日。宋代,民间开始张灯结彩。元代时又加入了藏头诗和投壶等活动。
到了明清时期,元宵节热闹程度达到了顶峰。明清时期的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明、清两代的上元节放灯时间一般为3天,上元灯节是仅次于春节和中秋节的第三大传统节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有什么民俗?


一、赏花灯

赏花灯是*民间的一项传统习俗,也是从古流传至今的传统民俗文化。每当元宵佳节来临,各地便会“提灯”,即提着花灯外出赏灯。元宵节赏花灯正是这个节日最具有代表性的习俗,而且在历史上还发展出了灯谜、歌舞、龙舟竞渡等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人们在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家庭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关于元宵节赏灯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只妖兽叫“年”,每到元宵佳节就出来伤人性命。后来人们发现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叫“灯”,这种动物每次被伤害都会说一句话“年来了”。于是人们便用“灯”来象征光明,把它称作“花灯”或“灯花”。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
而元宵节赏花灯与元宵节吃元宵、猜灯谜并列为民间三大俗,其中又以赏花灯最为普遍。元宵节赏花灯,在*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初年。到了唐代时,由于长安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被称为“灯会之乡”。在此期间举办的灯节规模更是盛大。
唐高祖年间元宵夜就有灯火:“上元前后各一日为灯节”。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05)时,每逢上元之夜万国来朝,集于长安街市;此日又有祭神的“灯社”出现。当时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灯楼高二十丈(约合60米),从正月十二持续到十六。
到了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赏灯人数都更加兴盛。明代时赏灯活动更加普遍正式,晚上灯火通宵达旦。

二、猜谜

猜谜是*特有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从东汉末年至今,猜谜的风俗已经流传了近1800年了。古时元宵节人们除了赏花灯、吃元宵,最有乐趣的就是猜谜了,而在谜语中,有很多是对景物、人物等描写的词语,不但可以让人们在娱乐中了解到这些词所表达的意思,还能丰富人们的知识。*谜语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是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卫生、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知识的浓缩和总结,是*文化遗产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代谜语,主要是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工具而存在,它往往带有浓重的娱乐色彩。比如我们熟悉的《三打白骨精》《七品芝麻官》等故事中就有大量有关谜语的内容。这类谜语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现事物,形象生动,诙谐有趣。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形式之一,猜灯谜在*有着悠久历史。相传谜底就是一个神话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四位神仙下界,看到人间一片祥和景象后决定下凡帮助老百姓们解决生活上、生产上以及婚姻上遇到的问题。
四位神仙分别是东皇太一、西王母、太上老君和玉皇大帝。
这四位神仙下凡后首先在人间施行了三件好事,分别是兴修水利、解决温饱、保护健康等。玉皇大帝看到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后就离开了人世。他想把玉皇大帝的这份功劳永远地留在人间,因此玉皇大帝派人把东皇太一和西王母请来凡间帮助他。

三、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这一习俗在*流传很广。相传,很久以前,狮子是由老虎修炼成精,后来被二郎神发现。
二郎神一怒之下将狮子打*,这件事被玉帝知道了,他十分震怒。于是将狮子封为“九头狮子”并允许在人间行走。每到一处,“九头狮子”就会表演给当地百姓看,以此来讨好当地的百姓。
在明代时又出现了“舞狮会”即现在的舞狮表演。明人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正月十一日上元天灯,有九头狮子舞。”
近代北京地区的舞狮活动除由地方保护外,还定期组织比赛和表演活动。在一些重大节日中也有狮舞参加的热闹场面。

四、走百病

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元夕灯会。古时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元宵节,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旧时山东各地民间在元宵节前或十五晚上都要举行迎神、祭神的祭祀活动。到了晚上,人们都要在门口摆设香案,焚香礼拜,叩头作揖。请神人进家后,也要设位供养,称为“接神”。旧时民间认为正月十五日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称这一天为“上元节”或“小正月”,称元宵节为“上元佳节”。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次灯节。根据道教的说法: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解厄、水官下元解厄、火官上元解厄、光官中元解厄、星官中元解厄、虫官下元解厄。因为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元宵节为“上元节”。
过去在上元节这一天人们要烧香上供,焚香礼拜。而元宵节后的第二天正好是正月十六或十七,也就是下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就有了“走百病”的习俗。
正月十六、十七两天又被称为“小正月”或“小月圆”。北方人把十五称为“小年”;而南方人则把十五叫做“大年”或“大节”。据说这两天不会下雨还会刮西北风。

五、放焰火

正月十五燃放焰火也是*的传统习俗。*火从古代就被视为吉祥之物。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元日》中写道:“春节一何晏,春灯十月初。花房丽春草,柳色丽春风。”宋代欧阳修的《上元夜》中也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诗句。古人认为放焰火可以除妖驱魔、消灾祈福,因此每逢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挂上彩灯、点上蜡烛或燃点*火,希望生活能够红火富裕。而在春节期间的除夕夜里,人们常会在家门口或庭院内燃放爆竹,以示辞旧迎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苏轼);还有的在元宵节之夜放焰火、舞龙灯等活动。
据历史记载,汉朝时期元宵节的夜要“燃灯”和“舞龙”等活动。而到了唐宋时期更是盛极一时,各种彩灯争奇斗艳、绚烂夺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代诗人李贺的《正月十五夜》:“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代时也有类似的元宵灯会习俗。
到了明清时期则更是灯火辉煌、人山人海,整个城市人山人海、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1661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