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七夕是什么节日(古代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又称乞巧节,是*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在古代被看作是七娘妈的节日,所以七夕又称“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
七夕节的起源和牛郎织女的传说关系密切,最早记载见于《吕氏春秋·仲夏记》,其中说:“牛郎之子于牛也,其命曰喜鹊之子。”
从三国时代开始,七夕节就被纳入到古代妇女的祭祀活动中。
七夕作为传统节日,至今仍然活跃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它在民众心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早已融进*人的血脉之中。
七夕这一天,古代妇女要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也有一些女孩拜祭牛郎、喜鹊或者其他神灵来乞求智慧和巧艺,在*很多地方都有乞巧习俗。


1.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原因也就是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农历七月初七,而这一天也是*农历的情人节。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来自于汉朝时期,当时人们都认为七月初七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天上会出现彩虹。但是如果要用彩虹来形容什么东西,那就是代表着两个相爱的人能够比翼*,最终能够结为夫妻。而牛郎织女这一天,就正好出现了一次,而且在七夕这一天也正好是他们结为夫妻的日子。这两个人是古代传说中最为美丽的一对夫妻,也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爱情。而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美好的结局,那就是在唐代时期,人们还将这一天称为情人节。情人节是两个人非常重要的日子。在这天里,人们会向两个人赠送玫瑰、鲜花等物品。而牛郎织女也会在这天相会。当然这样的浪漫节日除了能够见证爱情之外,也有很多传说与神话故事在其中。

2.拜魁星

在我国*,七月七日除祭天外,也要拜魁星。魁星又称“魁首”,是文神和武神的合称。魁星主掌考校,其形象是头戴公牛角的形象,是封建统治中一位颇受尊敬和敬仰的神灵。汉族民间传说魁星为“文曲星”,即掌管文化之神,他的形象是头戴公牛角、身着公牛衣、手持书卷。由于魁星与人们的科举考试息息相关,所以在*人们也把他视为考生之神。
据《*县志》记载:“七夕拜魁星者,自宋以来,尤盛。士子纷纷于七夕拜魁星,祈求功名及美好姻缘。”
*民俗节日的“七夕节”又称为“七巧节”、“乞巧节”或“少女节”,而*民间流传最广的七夕习俗就是拜七姐、乞巧。
在*民间故事中,有一位少女名叫“七巧”;她自幼聪敏好学,才思敏捷。在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里,七巧到山上砍柴时邂逅了一位书生──“七巧”的哥哥。这位书生家境贫寒,父亲早逝。他的母亲也很早去世了。
七巧的哥哥待“七巧”非常好。后来,“七巧”与哥哥结为伉俪,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3.吃巧果

“七夕”这个节日起源,来自古代对天的崇拜。根据《岁时百问》的说法,汉代之前人们已有在农历七月七日祭日的习俗。魏晋南北朝时已形成七夕“七吃”风俗。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以七月七日为日月交(交)节,令人牛女等相会,亦以祝牛郎织女美满也。”
到了唐代,七夕被正式定为乞巧节。据《酉阳杂俎》记载:“六书之法,以巧人为妻者为巧人,以巧物者为妻物。……所以织女星,牵牛星也。故七夕下之天也”。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七月七日之午开饰幽堂。妇女儿童结彩楼、穿针乞巧,并有采莲女七人,纤手弄珠,面浮荷叶,精采可喜。”“乞巧”是七夕的传统习俗,历代文人墨客对此多有记述: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于其上得线谓之‘得巧’。”
唐代诗人王建有《七夕》诗:“牵牛与织女星相饮河之曲。”
宋代林逋有《乞巧》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明代谢肇浙有《七夕》诗:“天孙有女度天河,摘下珍珠作指环。月老与牛郎会,牵牛又替织女家”;
清代曹昭《昭明文选》卷三十七《诗家语》引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说:“织女时月”。这些都是记载七夕的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由此可见古代七夕除了乞求智慧和巧艺之外,也祭祀爱情、家庭和婚姻以及农业、纺织、水利等方面的神(职)士。

4.晒书

在七夕晒书也是一种传统习俗,相传每年的七月初七,人们都要将收藏的书籍晒在阳光下,俗称“晒书”。因为有的书页已发黄、发脆,甚至出现皱折,便认为是年代久远的旧书。但有的人为了图省事将新书与旧书混在一起晒,或将新书与旧书放在同一竹编或藤编的箱子里晒,这都是不正确的。因为新旧不同,所以只有在阳光下晒才会出现皱折。其实晒书还有一种更有趣的做法,就是用面粉制成各种形状,如牛郎、织女样子的面塑。人们把这些面塑拿到手里捏几下,甚至可以让它们活起来。捏好以后放在阳光下晾晒。晒干以后就可以收藏了。如果把这些面塑放在家中的抽屉里或柜子里,也能起到很好的避邪、驱魔作用。

5.晒针线

在七夕这一天,各家的姑娘们都要把自己的针线拿出来晒晒,有的做成织女穿针的样子,有的做成自己穿针的样子,还有的把几种样式都做了个遍,比比谁更心灵手巧。
晒针的同时,还要将自己手中的线拿出来互相比试、嬉戏,那场景可谓热闹非凡。有的姑娘想出了巧妙的办法:在一根木棒上捆一块塑料布,再找来一些线从塑料布上穿过过去,等塑料布变成了一个小篮子后就可以去晒针了。
另外,人们还会在晚上用针线穿针、对月穿针、甚至是拜月祈福等等。
不管是晒针还是对月穿针,这两种乞巧方式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值得一提的是,七夕乞巧之所以成为民间节日,还因为这一天有吃巧食的习俗。巧食主要是一种油炸面食,现在的人们大多用面粉或玉米面来制作。
做好的巧食有各种花样:如饺子、包子、油条、油饼、面条等。吃起来既方便又好吃。

6.七夕乞巧

乞巧的方式,旧时多以放小针线活,把瓜果供奉给织女,以祈求她能赐给巧艺。在七夕之夜,人们先将瓜切成半月形,用细竹线穿成一串,称为“针”,然后将香点燃,手拿针和线,对着月光刺穿针孔。因为是向月亮乞求智慧和巧艺,所以这一习俗又称为“乞巧”。
传说这种习俗的起源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有关。相传在牛郎织女的家乡有一个很穷的农民叫牛郎,他娶了一位名叫织女的姑娘为妻。织女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她与牛郎在一起男耕女织、幸福美满。但好景不长,这事被王母知道了。王母娘娘为了不让两人幸福地生活下去,就强行拆散这对鸳鸯,并令牛郎把织女带到天上去。织女被带到天上后,被迫与鹊桥上的喜鹊分开。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七夕节”。
人们常常用彩线穿好各种物件来乞求巧艺。在浙江义乌地区有两个著名的集市——北门街和上南乡: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天下午,两镇各举行一次大型活动:北门街举行“乞巧会”;上南乡举行“赛巧会”。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1651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