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今年是农历什么年(*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春节(除夕),是指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春节有许多别称:春节、新年、大年、新岁、大年节、正月节等。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历来有阖家团圆、庆祝丰收的风俗。
“年”是古代*对自然年的称呼,相传是指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年末就出来害人。后来人们把“年”称为“门神”是*古代民间传说中能够驱逐“年”兽的三位神明:天帝、太岁神和灶王爷。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挂灯笼、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和初一早晨吃汤圆。所以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两天,被称为“年节”,俗称“过年”。


1、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根据其使用场合和表达主题的不同可以分为:节令联、门画联、戏文联等。民间广泛流传着的一种俗联是:“一年辛苦到头忙,来年再把平章看。”横批:“春节如意”。另有一种上联是:“春风春雨春山一水春苗春雨”;下联是:“夏秋冬秋秋山一水四季”。这两副春联寓意深刻,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对偶较好的联作之一。另外还有不少楹联是专门为春节写的,如“福到我家”等。

2、守岁

守岁是*的传统习俗,指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其说法最早源于三国时期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岁尽夜分,人神相守。”南北朝时,梁朝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为三元之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里“鸡鸣”即是说天未亮,人们就开始守岁了;而到了民国时期,人们开始贴春联和福字。至今在*有的地方还有大年三十晚上吃完年夜饭后首先点蜡烛或油灯、全家照灯守岁的习俗。也有在年三十吃过年夜饭后将屋内的灯火全部点燃,还要到室外或野外放*花炮竹以示庆祝的习俗。守岁的意义就是不睡觉、熬到天亮。

3、祭财神

正月初一,在我国的民间传说中是财神的节日。正月初一是春节的头一天,即正月初一,俗称阴历年。而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元日”等。
一般新年第一天被称为春节,亦称年节,是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在*所有传统节日中,唯有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这三个节日有过“年节”的风俗。
“财神”,也叫五路神、灶王爷、张财主等,是主管财富的神灵。“五路财神”的形象因地而异,各地区不同。最常见的是关公形象(关公画像)。在广东大部分地区为关圣帝君(关羽),在福建晋江地区为陈财主。
祭祀“五路财神”以祈求财源广进。《封神演义》中的财神有五位:赵公明、马王爷、财帛星君、比干和申公豹等,其中以赵公明为最受欢迎,被奉为掌管一年财运的“财帛星君”。同时祭祀赵公明的传统与民间信仰中,有所谓“关帝圣诞”和“文财神圣诞”之说。农历二月初五是传说中“财神”赵公明诞辰。
赵公明道法通天,但却不愿意受人供奉,只希望自己能够独自享用富贵。

4、拜年

*人拜年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古代,拜年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一般在正月初一开始就不断地有人上门拜年。《周礼·天官》载:“以朝服见天子曰聘,聘有礼仪,所以宾礼也。”所谓“朝”,就是到朝廷去报告政事或向朝廷致吉祥意;“聘”,就是用礼品向朝廷进献贡品。自汉代起,宫廷将初一作为向诸侯“朝”致祝贺的日子。后来,拜年的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春节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二、初三这两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携带礼物。家庭主妇会把准备好的礼品送给岳父、岳母,寓意“吉祥”。这一习俗源于东汉时期的官拜制度。汉朝时期有一种叫“谒”的官职,主要职责就是拜贺皇室贵族官僚等贵胄和重要人物。现在人们拜年时也有佩戴香囊以表对长辈、尊长和朋友的祝福之意;在这期间可以相互赠送礼品以表示祝福;同时也是年轻人之间结识新人的绝好机会。

5、压岁钱

压岁钱,是*的传统习俗,是在孩子岁时长辈给孩子的一种压岁钱。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汉代,有记载说这是为了驱鬼避邪,有的说这是因为孩子长到了一定年龄,有了自己的秘密和想法,不愿意再被大人随便支配。压岁钱在*的历史悠久,传说这种习俗与《山海经》中的“鬼域”有关。在先秦时代,“鬼域”就是人们所说的阴间。在汉代人刘熙的《释名》中说:“岁往月来,谓之岁;不来,谓之年。月性静好,故曰月;日性动从,故曰日。”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对时间与空间的认识,认为阴曹地府和阳间一样都是固定不变的。后来压岁钱逐渐演变为给孩子们的一种礼物。人们希望它能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

6、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独有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自宋代起就盛行于*民间,一直流传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各地都要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舞龙舞狮在*已有千年的历史。最初是为了驱逐水害,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含有祈福迎祥寓意的民间民俗表演活动,以求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舞狮活动一般由两人表演,一人舞龙头,一人舞狮头。表演时龙狮同时出场,由锣鼓伴奏,龙在前,狮在后,头领在前领路并不时向观众点头致意。表演时,两狮共舞时必须有一狮子身后或身前充当“靠山”,这是舞狮者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和信仰活动。

7、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古代还有一种说法:“大门上的装饰不能贴‘福’字,因为门是出入的地方,福字会被人贴坏了。这个说法应该没有什么根据。不过倒也有一个故事:据说在清朝时,有一个读书人叫张冠李戴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上联是“文房四宝”;下联是“门贴五福”。他的意思是说:笔在文房用具中居第一位,字排在第五位。他希望自己的门庭也能像文房四宝那样人才济济。贴上这个对联后没过几天,就被一个大官看见了,大官觉得他是个人才,就把他召进京城。张冠李戴的这个人还真不是一般人,他就是康熙皇帝。康熙见他这样聪明,又很勤奋好学,就传旨把他留在身边当了御前侍卫。后来,张冠李戴的人一直跟随着康熙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了晚年时被封为御前大臣。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1522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