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二泉映月的作者是(阿炳的故事与生活)

阿炳,华彦钧,祖籍江苏无锡,出生于上海。阿炳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农历六月初五日(公历6月26日),卒于1984年5月23日,享年76岁。阿炳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丧父,母亲靠给别人做佣抚养他长大。阿炳的家境十分贫寒,14岁时到上海谋生。当时他给上海一家饭店当学徒,经常听到《二泉映月》这首曲子,便开始学起弹小提琴,并对《二泉映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青年时期

在此期间,阿炳创作了许多民间音乐,如《大悲调》《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龙船》等。他的二胡曲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27—1936年),主要是“民族精神的觉醒”,他开始关注*民间音乐;第二时期(1937—1949年),主要是“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第三时期(1949—1984年),主要是“对民族音乐的坚守”。阿炳一生经历坎坷。由于受到旧社会的种种迫害,他终生未婚,过着孤独一人的生活。阿炳对民族音乐的执著与追求,对音乐创作艺术的不断探索与创新,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阿炳把自己一生都献给了民族音乐事业,成为*音乐史上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和艺术家。

二、流浪生活

1949年,阿炳与他的朋友在上海一家小剧院中演出了《二泉映月》,这首曲子通过阿炳的演奏,使观众为之倾倒。阿炳从此以这个为职业,从此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1959年阿炳被赶出了上海的小剧院,这是他流浪生涯中最为悲惨的一段经历。他曾被国民*军队抓去当了3个多月的“壮丁”,受尽折磨和侮辱。回到上海后,又被国民*军警抓去当了8个多月的“盲童”。这些非人的遭遇使阿炳受到了极大伤害。后来,他流落到江苏无锡东亭街头卖艺谋生,生活极其艰苦。阿炳以自己高超的演奏技艺赢得了人们的称赞,许多人都想把他拉出去给自己弹一曲。在一次表演中,有一个小女孩听到琴声后感到非常惊讶,便对阿炳说:“你拉的是什么呀?”阿炳对她说:“这是我写给你的曲子啊!”小女孩听后非常感动,便给他弹了一首《大浪淘沙》。小女孩把这首曲子献给了阿炳后,阿炳对她说:“姑娘,你怎么不跟我说这首曲子呢?”小女孩答道:“我已经说过啦!”说完便跑开了。这使阿炳十分感动。

三、重返家乡

1948年,阿炳回到了无锡,重新开始他的音乐生涯。阿炳在无锡这座江南小镇上,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十年。
1949年初,阿炳在国民*空军驻无锡办事处看到一本《江苏画报》,里面有一幅张闻天创作的国画《流民图》,画面上有流民手持长矛、棍棒向地主和反动势力发起进攻的形象,反映了人民群众被压迫、被剥削的悲惨遭遇。阿炳顿时义愤填膺,决定写一首歌来控诉国民*反动派和地主豪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1949年8月,他来到无锡西桥东桥的“三圣庵”进行创作。在此期间,他遇到了同样来此收集素材的诗人、音乐家华彦钧。
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华彦钧为阿炳写下了一首题为《二泉映月》的曲子。这首曲子是用江南民间歌曲《大浪淘沙》改编而成的。曲子中那凄婉、动人、富有戏剧性的旋律表达了对祖国河山和人民遭受外族侵略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四、初露头角

阿炳在无锡、苏州等地卖艺为生,常去茶馆演唱,曾结识了一位名叫华清和的琴师。两人感情十分深厚,并相约终生。可不久,阿炳被琴师介绍给苏州的一位富商作小工,每天晚上在戏院里为他拉琴。阿炳非常珍惜这份工作,白天辛勤地劳动,晚上拼命地练习。
一年之后,阿炳终于将《二泉映月》拉得炉火纯青了。商人知道后非常高兴,为了奖励阿炳,就把他请到家里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会。由于商人的家与阿炳的家相距不远,商人又是主人,因此乐手们在演奏时都纷纷向他请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要领。阿炳就利用这种机会请教。回家后,他反复地练习演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在练习中对曲子的意境、形象和感情有了深刻的理解。

五、再遇刘二姐

1947年,阿炳回到家乡无锡。当时,无锡正进行*运动,人们都在参加贫下中农会为土改而奋斗。阿炳住的地方离他家不远,他经常去那里的茶馆坐坐。这天,他又去茶馆喝茶。这时,一个叫刘二姐的姑娘来了。她是无锡城里一个名角儿的女儿,自幼随父亲学唱京剧,唱腔优美动人。可是好景不长,她父亲在一次唱戏中被反动军警打*了。刘二姐听到这个消息后痛不欲生,她一边唱着京剧一边落泪。阿炳觉得这位姑娘唱得好,就问她想听什么戏。刘二姐说:“我想听你拉小提琴。”阿炳听了连忙说:“好啊!”从此他们成了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在茶馆里坐着聊天,他们聊得最多的就是《二泉映月》这首曲子了。

六、再次流浪

1935年,阿炳再次来到无锡,在这里他遇上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恩人、也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人——华清和。当年,阿炳在上海道观中结识了华清和,两人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后来阿炳被道长逐出道观,生活陷入困境。华清和借给阿炳一把二胡,并鼓励他要多学、多弹。这把二胡就是《二泉映月》的原材。后来,华清和又把《二泉映月》送给阿炳。在此后的日子里,阿炳在无锡靠给人拉二胡来维持生活,非常艰苦。直到1949年6月无锡解放前夕,他才借到一份为解放后解放军*演奏的工作。之后由于病情恶化而先后两次住院*。1951年2月5日,阿炳再次入院*。在这期间,他又创作了《听松》《寒春风曲》等曲子。

七、生命终结

1984年5月23日,阿炳因患脑溢血病在无锡去世。消息传出后,各地的人们纷纷赶来为他送行。人们把他的遗体迎回家乡,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阿炳的遗体被安葬在无锡东南隅的华林山小灵山上,那里山青水秀,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山上有一处叫“二泉”的泉,传说是阿炳和他的女弟子华清和生前在此练功时流出来的。
二泉由此得名。
阿炳一生酷爱音乐,曾在许多地方表演和演奏,由于他嗓音很差,他也曾一度被人取笑为“哑巴”。然而,阿炳却对音乐有着执着的追求和一种执着的精神。为了追求音乐上最完美的境界,他曾穷其一生为之奋斗。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一个瞎子,但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给人听。”在他临*前还说:“我现在最大心愿就是把我听过的、见到过的各种曲调都演奏一遍……”
阿炳在人间停留了整整70年零3个月零11天。在他去世前半年多时间里,他仍然坚持创作和演奏《二泉映月》等乐曲。在此期间,阿炳还为无锡人民广播电台写过几首歌曲。虽然阿炳已经去世半年多了,但阿炳留给人们的不仅是《二泉映月》这一曲优美动人的音乐,还有许多动人而美丽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1507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