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来源和风俗(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
清明,又称踏青、行清、三月节、祭祖节等,与七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寒衣节(十月十五)是*三大传统祭祖节日。“清明”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时为四月四日、五日或六日,因在春季中间,故名清明。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是为了纪念“大寒节”而设。清明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的“四时祭”演变而来。《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之说。
寒食节的时间为每年的4月5日前后;禁*:就是禁止吸*和生火;扫墓即为祭奠先人的一种活动。
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代晋公子重耳流亡时期饿*于外;或说清明节源于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规定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
1、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它代表了*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春秋两季进行。清明祭祖和扫墓,是*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
20世纪以来,民间逐步流传成踏青、探春、放风筝、荡秋千等风俗活动。
清明节祭祀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和敬意;清明节也是一个追思亲人的日子。
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人们不仅要祭祀祖先;还要到野外踏青、游玩。
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清明时节我们有扫墓祭祖仪式:把坟墓上的杂草、树木清理干净,在上面压些纸钱(主要是一些废纸),在回家看看自家祖先坟墓有没有变化(注意:一般要等清明节后才能去扫墓)。这就是我们今天清明扫墓祭祖仪式来历和传统习俗。
2、插柳植树
清明插柳是我国的一个传统风俗。清明插柳,还有一段传说:
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万宝的人,在他30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悲痛万分,发誓要好好赡养母亲。于是每天都到河边去哭着钓鱼。有一天,他在河边钓到一个大青蛇的故事。于是,他把这个故事告诉了村民。有一个叫柳永的人听了之后很受感动,决定去给万宝娶妻。于是他就到河边去找自己的妻子。可是他到处找也找不到。原来万宝怕妻子被别人抢走了,所以就一直不回来。后来柳永又听说万宝的妻子已经被人抢走了,于是他又急忙地赶回去。到了家一看,妻子果然被几个恶少年*了。柳永非常伤心,就写下一首词去安慰妻子:“柳七,你还好吗?”后来这件事传到皇帝那里去了。皇上听了这首词很同情万宝,于是就把万宝娶回宫里做了驸马。
柳永为自己的老婆写过好几首词之后,皇上发现他写得太好了,就问他:“你会做诗吗?”柳永很自信地说:“会啊!”于是皇上就赐给他一本书《香囊谱》。后来宋真宗要出巡到开封的时候,就让柳永把这本书送给他的老岳父。
《清明》一诗是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意思是:清明节快到了,人们都要到郊外去踏青游玩;路上的行人很多,都是要外出看风景的;问酒家在哪里?你只要看那条通往郊外的路就知道了。
因为诗人知道清明节那天是“鬼节”嘛!所以他就写这首诗来提醒人们:清明节那天一定要记得去郊外踏青游玩哦!
这首诗就是后来人们把“清明”与“踏青”两个词连在一起形成“清明节”这个名称的由来之一了。
我们现在的节日大部分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节日风俗演变而来的。但是像清明节这样有深远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节日却已经少之又少了。
3、踏青郊游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清明节气一般在每年的4月5日至6日之间,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和十月初一的寒衣节,统称为“三节”,都是*民间传统节日。清明时节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是最适合踏青的季节。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鸠;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说,在清明节气里,桐花开了,然后燕子飞回来了;接着田鼠不见了踪迹;最后是彩虹出现了。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雨后天晴时,空气中湿度大,而且有很多水蒸气。在天空形成雨云时,水蒸气遇冷液化了还没来得及变成小水珠就变成云了。燕子是从南方飞回来了;田鼠则是被雨水冲到地下去了。
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在户外活动和感受阳光的温暖、领略大自然的美景、享受春光明媚的心情,而且还可以进行各种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清明扫墓时最常见的运动就是踏青。据历史记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岁时广记》中就记有“三月三日天气新和静”、“三日时新和暖”之句,可见当时人们已在清明前后感受到春和景明。
古时扫墓时还要放风筝。据说这是因为“断魂”之说的影响。风筝又称“纸鸢”、“鹞子”等。人们在清明放风筝是为了祈福迎祥。正如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所说:“清明前后,天气晴朗,草木萌心……士女出游踏青,不拘礼俗。”放风筝是清明时节的一个传统习俗,放风筝也叫“放风鸟”。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曾参的人做了一首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于时雨也……暮春之初至呀!这说明我国最早放风筝的就是古代圣人孔子了。
4、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古人曾有“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相传,风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种叫“纸鸢”的鸟做成的。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如今放风筝已成为一项儿童喜爱的活动。清明时节,乍暖还寒,风和日暖,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机。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春秋时代,人类就开始放风筝了。相传,黄帝时已有“风牛”存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风筝更是成为一种极为盛行的游乐活动。后来有一个叫恒景的人做了一个风筝,被他放飞上天后,就成了一只“凤凰”。有一次,他在山上玩时,大风把“凤凰”吹落下来,结果摔*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恒景,便把放风筝的活动叫做“挂纸”或“打纸鸢”(也叫“踏青”)。
当然,清明时节放风筝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放的。
一般来说,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对金属过敏者以及风信子等有毒品种不能放。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1431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