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未时是几点到几点钟(*古代的“斗转星移”)

未时是几点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半,下午三点到五点半,晚上十点到十二点。由于各个地区时间的差异,人们使用的时间也会不同。那么,未时是几点钟?现在就由我们为大家讲解未时的具体时间。
未时(英语: Brightness),又称“卯时”、“卯刻”、“夜半”,即每天下午三四点钟。这一现象在我国古代称之为“日午未暮”。其在天文上的意义是指太阳下山,但还没有落下,还处在一天当中最热的时候。


一、“日暮未暮”与“日食”

这两种天文现象都是因为地球公转,造成太阳和月球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当太阳在地球公转轨道上运行时,月球正好与地球相对,此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就会发生日食现象。从我国古代的记录来看,日食分为初亏、食甚、偏食、半影食等阶段。
一般来说,当太阳完全被月亮遮住时,就会发生“日偏食”;当月亮完全被太阳遮住时,就会发生“日全食”。
为了观测日偏食或者日全食的过程,需要事先将仪器或望远镜安放在远离地球的地方;而为了观测日全食的过程,则需要将仪器或望远镜安放在月球所在位置上。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观测日偏食或者日全食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二、“斗转星移”

*传统历法中,有一套阴阳五行学说。所谓“阴阳”,即是指天与地、阴与阳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而“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其中,土主万物之根本,具有生养万物的功能;木则为万物之父,能生长一切植物;水则能润化万物;火则能温暖人体;金则能克火;土则能载物。这就是“五行”学说。
在古人看来,天地之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主宰着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这种无形力量即是“气”。气具有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能量,既有正元正化之力,也有负杂邪恶之力。“正元”指阳类所代表的物质性要素;“负杂邪恶之力”指阴类所代表的物质性要素,二者合称“正邪”。
在*古代星占中,以“斗转星移”来概括天地间阴阳力量的消长变化。所谓“斗转星移”,即是说,天地间阴阳力量的消长变化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当阴类力量胜过阳类力量时,万物就由生长转为衰亡;当阳类力量胜过阴类力量时,万物就由衰亡转为生长;当阴阳两种力量相等时,宇宙便进入了一种平衡状态。
“斗转星移”这一概念也是从古代的“斗转星移”演变而来的。《史记·天官书》记载:“斗为阳之尊,星为阳之主。自天而降者为金也;自天而降者为火也;自天而化者为土。斗指中之日……其位在南斗之南。”这里的“斗”、“斗移”都是指天象变化而言的,所谓“斗转星移”亦即指此而言。

三、“未生而旦已*”

当太阳的位置刚刚接近地平线时,此时“东方之日”已经升起,太阳在天空中运行到了正南方。这时的太阳也是最热的时候。
“日晷”又叫“影子钟”、“影子日晷”等,其原理是利用阳光照射在玻璃上产生的阴影来测定时间的装置。*古代在用日晷观测时间时,先用火将铜盘烧红,再用木杆*盘中,铜盘周围的影子随着木杆旋转。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影子与木杆之间的角度。通过调节木杆与铜盘之间的角度,便可以使影子在一定时间内围绕着固定的刻度转动。如果测得影子的角度为60度,那么此时的太阳在天空中运行到了正南方;如果测得影子的角度为90度,那么此时的太阳就在正北方了。
日晷是一种利用阳光照射在玻璃上所产生的阴影来测定时间、空间位置和时间标尺等天文现象的仪器。日晷由漏针、刻度盘和支架组成。漏针装在漏壶中,把阳光引到漏壶上,透过漏壶中所安装的刻度盘上的刻度(即刻度线)来测量时间。在西方*,日晷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等领域。虽然日晷不像机械钟那样需要精确计算时间,但仍可通过计算时间来测定地方时与世界时之间的时差。由于这种测量方法是以太阳在天空中运行所经过路径上投下的影子为依据而进行推算,故称为影子日晷,而不用机械钟那样精确计算时间。
在*古代天文学中,日晷不仅是一种计时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精神符号和情感寄托。如唐代诗人李白在《夜宿山寺》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对家乡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环境十分不满和对*前途命运担忧之情。

四、“卯时”的由来

*的纪时制度采用10进制,10天为一旬,十旬为一月。每旬的第一天称为“朔”,每月第一日称为“望”。在周代,把初一称为“元”,十五称为“望”。所以每十天就有一个朔,这叫做“朔望月”。因为月亮阴晴圆缺,每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5305035830554554个小时。所以每隔29天的朔望日便有一个初一。
《史记·天官书》载:“正月朔日为月朔,太史占日,谓之望”。据《吕氏春秋·仲春》载:“仲春之月,令会天下诸侯……故正月朔为元旦,上日也……上日观与天地合德……日月并阳”。《汉书·律历志》说:“正月朔日为月首岁终之日,谓之岁首”。在月上中天的时候就是望日。从这以后有了正月、朔、望等词,于是人们也就习惯了用这三个日子来分别计算历法中的上弦、小满、芒种等节气。这一天还有个十分重要的日子——夏至。古人认为夏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地面的角度达到最大,那么这一天也就被认为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这一天还有两个物候现象:一是“日短星稀”;二是“万物尽皆知其声”。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1352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