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自己不学,非加宜儿子)

“子不学,非所宜”,这句话是《论语》中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孔鲤的期望。在孔子看来,儿子不学好,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名声,还会影响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孔子对儿子的重视,还体现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视。在孔子看来,教育好孩子是家庭成员应尽之责。
正因为如此,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颜渊》)。教育是有原则和规矩的,是有标准的。在没有人约束时才可以违背规矩、为所欲为。
现在社会上的家庭教育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城市中,家长对孩子都很关注,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的家长更是给孩子报了很多班、买了很多书……这些都可以理解,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些,不难发现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有其他期望。
比如我的朋友晓燕女士就是一个非常优秀、出色的女性。她在一家知名企业担任总经理助理及企划总监职务。事业上取得了如此成功的她却没有让自己放松,反而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做好一个母亲,她的儿子就是她成功道路上最好的助力。
我们来看晓燕女士是怎么教育自己儿子“不学而杀”的。


一、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儿子

晓燕女士曾说过,她是一个很要强的女人,但她并不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儿子身上,而是通过自己的榜样来影响他。
她觉得孩子毕竟是孩子,作为母亲,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所以每次孩子犯错误时,她总是会先反思自己。
在晓燕看来,如果父母都做不到言传身教的话,又如何能要求孩子去做到呢?所以在儿子的日常生活中,晓燕女士总是给儿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比如:当晓燕女士加班时,儿子就会主动给晓燕女士递来一杯牛奶;当晓燕女士带着儿子去商场购物时,儿子总会主动帮助妈妈拿东西;当晓燕女士陪孩子一起去动物园玩时,儿子也会主动要求和晓燕女士一起去……
这些事情其实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些小事不仅体现了一个孩子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还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个规律:一个人平时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在他心里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所以要想让孩子真正地认识到一个人,就要让他们知道这个人在他们眼里是什么样的。这样孩子才能从内心真正地去认同这个人。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父亲为了让女儿知道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于是用自己的行动为女儿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每天早晨六点半左右就起床了,然后给女儿做早饭。因为女儿喜欢吃鸡蛋饼,他每天都会做两个鸡蛋饼。他给女儿买了一个鸡蛋饼机来做早餐。这个过程中虽然女儿对蛋饼不是很感兴趣,但是爸爸会告诉她:“鸡蛋饼一定要用手来切,这样才能切得又快又好……”
就是因为爸爸用他自己的行动告诉女儿:“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所以在这位父亲的影响下,女儿慢慢地也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后来这位父亲去世后,这位女儿一直和父亲用过的鸡蛋饼机一起埋葬。
虽然这位父亲不是出于什么目的才给自己孩子做了鸡蛋饼机来吃;但是在这件事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道理:父母平时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印象会影响孩子一辈子。
作为家长,我们在孩子面前首先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向上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和困难;然后要用自己积极进取、勇于拼搏、敢于挑战生活的精神来影响孩子;最后还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因为当一个人真正有了自己积极进取、敢于挑战生活的精神之后才会去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
总之一句话:“子不学,非所宜”是教育孩子的原则和底线;而“慈母多败儿”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言教不如身教”是最好、最有效地教育方法。

二、用目标和希望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

晓燕女士告诉我,儿子喜欢看书,所以她希望儿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爱学习的人,于是她和老公一起制定了一个目标:考上*人民大学。
但是这个目标刚开始的时候儿子很抵触,对他来说这太难了,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晓燕女士跟孩子说:“你学习好的话,以后就可以多看看外面的世界,知道吗?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后,儿子也更加努力学习了,他想让妈妈相信他一定能考上*人民大学。当晓燕女士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就会和儿子谈谈:“妈妈今天又遇到了难题,但是妈妈相信你一定会努力地去解决它的”。
晓燕女士和儿子商量好后就开始着手准备考试的资料。虽然工作很忙,但她还是会挤出时间来陪儿子做复习。当儿子问妈妈:“如果考不上呢?”她便会鼓励他:“没关系,只要你努力了就好了!”

三、用学习和生活上的细节引导儿子

晓燕女士认为,如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给他灌输学习、生活上的一些小细节,并告诉他一些大道理,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更加理解自己,还能让孩子有一个好的习惯。
晓燕女士经常告诉儿子,“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却是为了舒服而活着,这样的人生也就失去了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晓燕女士告诉儿子,要学会享受生活,珍惜每一秒,把时间都用在学习和生活上。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学习和生活上带来的快乐。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1348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