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不孝有三是哪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著作,是*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孟子》中有这样一段话:“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有诸己而后非诸人,是谓‘贼’。”
《孟子·离娄上》中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古代“孝”思想的集中体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还可以理解为“不孝有三”,就是说不孝敬父母的行为有三种。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从字面上来看,“不孝有三”似乎很好理解:在道德上不孝;在社会上不孝。但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全面,“不孝有三”并不仅仅是道德意义上的。
从伦理角度来看“不教而杀谓之虐”,也就是说不教育子女的父母是不对的;但如果父母不教导子女,却又放任子女的行为的话,那就是一种不作为,不算是“不孝”了。所以说“不孝有三”是指父母没有教导好子女,让他们做出了不良行为才造成的错误。
而从法律角度来看“不孝有三”是指子女的行为不端才导致了父母的损失。


1.不教而杀谓之虐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教导子女,让孩子做了危害社会的事,这种行为叫做“虐”。孟子认为,父母有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而子女没有履行这种义务就犯了罪。
从伦理角度来看,孟子在这里所说的“不教而杀谓之虐”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如果父母没有教育好孩子的话,那就不能怪他们做了错事,否则就是一种不作为。
而在现代社会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往往会因为教育问题产生矛盾。在孩子年幼时,父母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当及时向子女传授知识、教育子女养成良好习惯等,但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或者过于溺爱,导致子女产生厌学心理。而有些父母在发现子女犯了错误后却选择不作为、不解决,放任他们自由发展,这样不仅不利于子女的成长,也是一种“虐”。
对于这种“不教而杀”的情况来说,就应该视情节轻重而定。如果父母是因管教不严导致的,那么就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但如果父母是因为溺爱而导致的不良后果的话,那么就应该加重处罚了。

2.不戒视成谓之暴

不戒视成谓之暴,即不警惕自己的错误,仍然让自己的孩子继续犯错,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暴”。“不戒视成”,意为不警戒子女的错误,仍然让他们继续犯错。《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中的“三”就是指不能赡养父母的三种情况:一是不能使父母享福;二是使父母忧虑;三是让父母伤心。所以说如果子女有这样的行为,就会造成父母的痛苦,甚至使他们失去生命。
而如果子女没有这样的行为,那就不算不孝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因为溺爱子女,或者自己本来就有某些方面的缺点和错误而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结果子女虽然没有对父母造成危害,却把父母搞得痛苦不堪,这也算“不戒视成”。

3.慢令致期谓之贼

“慢令致期谓之贼”是说,子女不尊重父母,违反规定的时间期限,耽误父母的事情,也就是不孝敬父母。这里主要解释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父母的约束或限制。《论语·为政》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女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使自己不能飞黄腾达,也不要去做损害父母利益、违反规定时间的事情,否则就是对父母的不忠。
二是子女要按时完成自己的事情。在古代社会,子女要完成自己的任务,一般都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和约束。如果子女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事情的话,那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
“不孝有三”在如今社会中也依然存在着。我们在新闻中经常能看到那些因为父母管教太严而离家出走、或者跟父母反目为仇而犯下不可原谅罪过的年轻人。这些“不孝有三”也有很多表现形式:有的子女把自己的东西乱扔乱放;有的子女对父母打骂不敬;有的子女不孝敬老人等。
我认为“不孝有三”虽然是一个比喻句,但也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果我们作为子女或者身为家庭成员时,能够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不孝有三”中所说的行为的话,那我们就不会犯下不可原谅错误了。

4.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有诸己而后非诸人,是谓“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先做到了之后,才去要求别人,如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能强求别人。如果自己都做不到,那就不应该去要求别人。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做到了之后才可以去要求孩子。
通过《孟子》的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孟子虽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并非主张完全复古。他提倡“王道”和“仁政”,认为要施行仁政就必须加强教育。他认为教育和刑罚是治国的两个方面。其中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形*们道德观念的重要因素,也是*产生政治、法律和伦理等道德观念的基础。
其次孟子强调人性善:“性善则民向之矣;性恶则民反之矣”(《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人性中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如果我们只看到好的一面而看不到坏的一面,那就很容易被坏人利用。所以说孟子不仅在思想上强*育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重视对于人道德品质的教育。
从儒家文化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教育是做人之本。而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所以说《孟子》中所提出的“不孝有三”其实是“三无”:无教、无令,而这三点恰恰也是现在教育孩子所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5.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圣人在吃饱肚子以后不去考虑观察别的东西,所以才抛弃了那些不好的东西,只取了这个好的。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强调了后代对于父母的重要性。在儒家的思想里,人活着就是为了传承宗法制度和孝道文化。
一个人没有后代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但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孝顺,那他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原则。
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不要吝惜您的“分享”哦!你的每一次点赞或“在看”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1、【历史】《史记》:“欲知其国之治治而民之安乐者,上本其变政修法治也。”
2、【历史】《汉书·外戚传》:“孝文帝以孝事太皇太后为孝武帝皇后。”
3、【历史】《史记·外戚世家》:“孝武皇帝不以其曾祖母王太后为母而以其母为母。”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1302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