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2021年几点打春(*古代立春习俗)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它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也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岁星”在每年运行到天球北极星所在的位置时是立春节气;运行到中天,即“斗柄”所指的位置时是春分节气。在传统历法中,“立春”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季的开始,时间在每年公历1月20日左右。
立春期间(农历)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春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地球大部分地区都在这一时期开始进入春季。*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跨了两个半地球距离,大约有22000公里之多。因此民间有“南过长江抵海,北过黄河抵燕”之说。
每年3月5日至9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春分(太阳直射赤道),从此时起阳光直射位置开始由南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夜短。此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空(北纬5度),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春分节气是一年中昼夜等长的一天,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各地昼夜平分。
这一天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1、立春习俗

立春习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了,一直延续到现在。古时候,人们把立春称为“打春”。每逢立春之日,人们都要穿新衣,把红彩绳或红丝带挂在牛角上,称为“牛角春”。立春这一天民间还有放风筝的习俗。立春时节正是草长莺飞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也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据《岁时广记》载:“东京(今河南开封)及诸郡县之人,多携桑条以迎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被视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时开始进入春季。立春时有着许多独特的民俗活动和食俗,如“咬春”、“戴春胜”、“春打六九头”、“咬春饼”等。
古代立春前三天叫“头春”;春分后五天叫“二春”;夏至后五天叫“三春”。
四个节气就是四季。
一年之中有四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故古人把春分和秋分定为春季的中点。

2、立春字据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反映自然界温度变化的一个节气。根据*古代历法,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说,立春时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动物们都出来活动了,蛇、老鼠、乌龟等都开始出来活动了。
三候:“一候东风解冻”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一年之中,有三次春风送暖的日子:立春、雨水和春分。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因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乙为立春”,也就是指24节气中的立春在公历2月4日或5日。*自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这一历法了。由于当时没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详细记载,所以有关春分节气的准确日期一直是个谜。

3、立春打春

打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巳”,古时有“三上巳,无上巳”之说,是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个日子上巳节,此日上巳节最重,要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祭神活动,以祈求上天的保佑。所以,古时在上巳日“迎神”活动就叫“打春”。打春的前一天有三天,这三天不能杀生,只能吃素和喝粥。上巳日的习俗很多。早在汉代就有了。当时流行的主要是踏青、郊游等活动。
到了晋朝,这种活动又增加了新内容――“曲水流觞”,就是在水边设案上放上供品和酒浆,人们可以在水边席地而坐,用手掬水而饮。当然不是所有的人家都有这种设备。曲水就是一条河流或湖泊的水旁边,人们可以在这里“流觞”饮酒赋诗。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与发展,出现了“曲水流觞”、“春游踏青”、“对歌”等习俗。《东京梦华录》就有记载:“都城诸路皆以社为春社,士庶所至之处无不插柳置酒或水滨以相娱乐。”

4、吃春菜

“春菜”,就是立春时老北京人买的一种野草,据说吃了这种野草可以除病消灾,所以在立春这一天都会买点春菜来吃。春菜又名“报春菜”,因为它是在春天刚长出的嫩绿的芽儿,故名“春菜”。它是一种野草,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春菜这种野草在民间俗称“*草”,为报春之草,早春时节生长迅速。古代文人还常常将它比作春天的使者。因为“春”与“子”同音,人们把立春这一天称作“春日节”或“咬春”。
因为古人认为,立春时天气乍暖还寒,人的肠胃也尚感寒冷,吃些春色味美的野菜,不但可以刺激食欲,还可帮助消化、去积滞、清肠胃。所以《燕京岁时记》里说:“立春采春菜,立春日采杂食之”。

5、踏青郊游

立春时节,人们喜爱外出踏青游玩,特别是南方的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春天的劳动生产。*民间长期保持着春分习俗。“一年之计在于春”,有很多“立春”风俗习惯,如迎春、打春、送春等。人们在“立春”日里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春天的来临。有些地方还有春社习俗,就是人们在农村中以各种方式祭祀土地神。
*人对于大自然有着一种敬畏的心理,把它比作自己的祖先,这种敬畏心态自然也反映到了节气上,“立春”这个节气正好处于立春和春分之间的时段,可以说是阴阳二气的一种转换和交接,在这个时候也是最容易出事情的时候。而从天文上来看,此时天气越来越暖、日照时间也越来越长,预示着一年将会风调雨顺。对于我们来说则需要在生活中继续保持这样的敬畏心态和感恩之心,继续过好每一天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未来。

6、赏花放风筝

“立春”这天,民间流行各种形式的“放风筝”活动。风筝种类繁多,有纸鸢、牛郎与织女、钟馗打鬼等。我国古代风筝结构简单,多为单数。现在的风筝,式样繁多,大小不等,高则几米,低则几厘米。其结构有卷成的筒形、如宝塔状的塔形和以竹木为骨架,上面糊以白纸的风筝,还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五彩”风筝等等。放风筝时既可以单独行动,又可以组成规模不等的群体活动。在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里,放风筝者成群结队地放而高飞,腾空而起,千姿百态;或由南向北,或由东向西;或看书写字,或下棋玩牌;甚至边放边谈,乐不可支。所以有“春日春景”之说。还有一种名叫“春斗”的游戏是最受欢迎的。

7、放纸鸢

纸鸢也叫“风筝”、“鸢”,古时也叫“纸鸢”。最早的风筝是用竹子做成的,称为“竹鸢”。后来才有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并逐渐演变成用丝织物、纸制队鸟等。
古时候,放纸鸢是一项十分盛行的民俗活动。相传这一习俗起于三国时期,晋代周处所作《风土记》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春分,此为之春分……以竹鞭鞭之,若条相连者乃为龙……”。而古时在风筝上写上祝颂语的习俗则来源于东汉时期。
因汉时主张“事*如事生”的道教认为,人间的事一过,便是另外一个世界。所以人们不愿在生之时遭受磨难,而希望在*后能够上天(或入地)与亲人团聚。因此,民间便有了“送行纸”和“挂纸”的习俗。所谓“送行纸”,即是把写有祝颂语句、画有各类图案的白纸扎成纸鸢放飞;而所谓“挂纸”则是把写有祝颂语句扎成纸鸢挂起。在人们看来,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就预示着来年生活也过得越好。
如今,放纸鸢这种习俗虽已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1068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