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10月份装大门的黄道吉日查询(去北京动物园游玩是怎样的体验?)

今年8月份启动的西城区科普新动线活动,西小科已带领大家走访了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以及北京天文馆。这次我们要打卡的第五站,北京市西城区科学技术协会的何润玖客串科普准达人“西小科”,带大家走进北京动物园探索动物世界的奥秘。

北京动物园负责科普教育的主管副园长张成林介绍,北京动物园始建于公元1906年,是*开放最早的动物园。占地约80.05公顷,目前饲养和展出的动物有430余种、5000余只,还有198种植物和十余处文物古建,每年接待游客900多万,是动物园中的全国文保单位和科普先进单位。

参观北京动物园这么大的园区,这么多种动物,应该从哪里看起比较合适呢?张成林对着地图拿出手机告诉西小科:北京动物园依托导航技术,推出了“智游北京动物园”科普导赏系统,有两条智能“导游”路线,可以引导游客以最合理的路线进行参观。这样,既能看到最多的动物物种,也能减少重复走路的现象。*作很简单,打开北京动物园微信公众号,进入“智游北京动物园”科普导赏系统,里面有两条游线。第一条“明星动物”线路,自正门进入,沿着动物园东部游线,能观赏到大熊猫、北极熊、象等16种高人气动物;第二条“鸟喙与智慧”线路,自水禽湖南岸开始,向西游览,可以带观众去认识各种各样鸟的喙。

导航线路图

西小科先选择了“明星动物”线路,来到熊猫馆。张成林介绍,来了动物园,大熊猫基本是每个观众的必选参观对象,因此大熊猫馆是北京动物园最具人气的场馆之一,自1955年开始展出大熊猫,现在对外展出10只大熊猫。现在看到的是大熊猫双胞胎萌宝萌玉姐妹花,它们是2018年5月23日出生,今年还不到5岁。大熊猫生双胞胎的概率很高,但是在野外,很少会看见大熊猫妈妈同时养育两个孩子。北京动物园饲养大熊猫60多年来,研究解决了大熊猫饲养难题、发情难题、繁殖难题、成活难题,取得了七项“世界第一”,获得了多项*级、省部级奖项。1963年首次自然繁育成功、1978年首次人工授精成功、1992年首次全人工育幼成功。到2021年,北京动物园共繁殖了大熊猫53胎81仔,为*大熊猫人工种群的扩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户外讲解站,观众还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大熊猫的知识:比如大熊猫头骨模型展示了大熊猫独特的头骨结构和典型食肉动物的齿式,头骨骨板厚重,强大的颧骨和颞窝可以附着强大的咬肌,这也是大熊猫拥有圆圆大脸的原因之一。大熊猫的前掌却十分灵巧,可以用“手”抓住食物,用嘴顺着竹竿捋下竹叶,攒够一把,送入口中嚼食。这种灵敏动作,依靠的是“伪拇指”的功能。大熊猫是食肉动物,但是它仍保留着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特征:消化道很短,是体长的5~6倍,不能延长食物滞留和消化时间;只有单胃,不能充分吸收植物里面的营养。大熊猫对竹子中营养成分的吸收只有17%~19%,所以大熊猫每天要不停地吃,并且很快就会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吃完6个小时就能排出来。

西小科了解到,除了大熊猫,在这条全长2.1公里的明星线路上还会遇到北极熊、熊、狮子、虎、象、白犀、河马、长颈鹿、金丝猴、黑猩猩等16种明星动物。用微信扫一扫场馆外导览牌示上的二维码,就能体验到景区导览、科普路线、语音讲解、设施查找等一站式智慧游览服务,了解相关的动物知识。

参观完明星路线,西小科见前面有一片开阔水面,不少飞鸟自由来去。张成林介绍,这是水禽湖,是“鸟喙与智慧”路线上的主要景点。水域面积约有16亩,是典型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这里居住着上千只水禽,以饲养游禽为主,是北京动物园生态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大树上还有夜鹭巢,从最初的几只野生夜鹭,到现在几百只的规模,是水禽湖数量最大的野生鸟类群体。八哥、乌鸫等野生的鸟类也都选择在这里繁衍后代。在这里还能看到鸳鸯生态保护项目,动物园十几年来野化放归了300多只人工繁殖的鸳鸯,壮大了北京地区野生鸳鸯种群。科普馆的门口就有鸳鸯的人工巢箱。

张成林介绍,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食物种类,鸟类进化出形态各异的喙。大天鹅是体形较大的雁形目鸟类,既吃水草树叶,也吃昆虫和水生动物,这就促使大天鹅长着一副自带滤网的喙。鸳鸯、绿头鸭这些雁鸭类鸟类的喙都是扁平状,喙的边缘有细小的齿,那是用来排出喙里面的水,从而留住食物的重要工具。水禽湖里的霸主是白鹈鹕,它们体型庞大,在湖面成群活动外,还有一副自带鱼钩和渔网的喙,“收入囊中”这个词形容鹈鹕的捕食过程再贴切不过。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0802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