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八号是黄道吉日吗(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
【编者按】
我们都是追梦人。
新闻记者的梦想,是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记录这个伟大时代前进的步伐,记录普通人的追梦故事,从深山“空巢村”的复苏到山水林田的生态变迁,从罕见病少年的大学梦圆到神舟航天员的星辰大海……
“我在现场”栏目以“我们都是追梦人”为题,将新华社记者记录的追逐梦想的故事汇聚于此。这些故事讲述的是追梦人不停的脚步,是“*”照进现实的新时代。
2003年,一条重大新闻将一粒梦想的种子埋在了我心里,生根、发芽,并静静地期待着绽放。
那一年的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成功着陆。我永远记得那个画面:返回舱打开的那一瞬间,杨利伟身着印有五星红旗的航天服,向着人们挥手。
↑ 2003年10月16日,航天员杨利伟在返回舱舱口向人们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那一刻,14岁的我在电视机前无比激动,梦想着有一天也可以为*民族“摘星揽月上九天”的探索与成就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014年,我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内蒙古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这里似乎距离我少年时的梦想很远,但实际上却又很近——茫茫的草原与戈壁正是*的航天事业一次次奔向星辰大海的地方。
↑ 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号完成太空飞行实验之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太空飞行实验成功。(资料照片)
东风航天城,又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西南角。这里书写了*航天事业的多个“第一”: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第一艘载人飞船……还有神舟系列飞船的一次次“飞天”之旅——这里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传奇与辉煌。而内蒙古四子王旗的阿木古郎草原是神舟系列飞船成功着陆的“福地”,被誉为“神舟家园”。
↑ 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平安返回。新华社记者张领摄
“神舟”飞天,太空漫步,入住“天宫”……*民族的千年梦想,随着神舟飞船的一次次升空一一成真。一代又一代的新华社记者也在这里忠实记录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我追随着前辈们的脚步,逐渐熟悉着这里的草原和戈壁,也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像他们一样:用手中的镜头送神舟飞船奔向星辰大海,又迎接航天员凯旋。
↑ 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后,搜救人员在回收返回舱。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个月后,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着陆。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载人航天报道任务,心中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焦虑。通过学习前辈们的照片和报道总结,我从中看到了报道的不易。
11月18日下午,我和同事兵分三路赶到预定点位,在苍茫起伏的草原上静待返回舱着陆。虽然已经过去6年多时间,但那一天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就在我们不停地四处张望、等待的时候,我听到“嘭”的一声,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返回舱开伞的声音,感觉距离很远。我身边经验丰富的前辈任军川立马察觉到返回舱落点应该在东北方,随后,我们大队人马驱车一路向东北狂奔。经历了无数的颠簸,终于,看到了搜救车队在远处的草原上排成一字长龙,慢慢开进。我们也紧随其后,并最终抵达了着陆点附近。
这一路上,车辆的颠簸加上内心的激动,让人难以呼吸。见到返回舱的一刻,这种紧张感又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之前无数次预想过的拍摄与传稿流程。一番忙碌下来,军大衣里早已湿透,汗湿的头发在冬日的草原上还冒出了热气。
↑ 2016年11月18日,工作人员在对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进行处置。
第一次参加航天报道,既有报道任务带来的紧张刺激,又有团队作战带来的乐趣,令人欲罢不能。从此,我对航天发射与回收报道正式“上瘾”。
近几年来,随着*空间站的逐步建成,载人航天的发射与回收任务也相对频繁。我和同事也在不断地适应新情况,力求突破。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这次报道,我与同事在严寒和大雪中第一时间赶到着陆现场。拍完画面后,我们随身携带的两台电脑在寒风中自动关机。幸亏我们预先放了一台备用电脑在车内保温,才有惊无险地传回照片,实现了独家首发。那一天四子王旗寒风凛冽,但我的内心却持续燃烧。在镜头下,我看到了飘扬的五星红旗,这是不断勇攀高峰的航天梦,是不断鼓励国人前进的载人航天精神。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报道,我和同事借鉴以往经验,设置了多个拍摄点位,我们分工明确,分别负责拍摄不同景别、不同构图的照片。
↑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三个月后,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在2021年9月17日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东风着陆场不同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位于内蒙古西部,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东风着陆场一直作为载人飞船气象备份着陆场。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舱搜索回收任务是东风着陆场由备份变主场后,首次执行航天员搜救任务。同样,这也是我第一次在东风着陆场参加飞船返回舱回收报道任务。
东风着陆场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这里与四子王旗着陆场相比,更加难以辨别方向,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以往的拍摄经验可以借鉴。为了完成好报道任务,我和同事彭源在前辈任军川的带领下提前抵达东风着陆场,与相关单位沟通对接,制定了详细周密的报道方案。最终,我们第一时间从地面拍摄到返回舱开伞并成功着陆的珍贵画面,为报道增光添彩。
↑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空中打开降落伞。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摄
↑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为保障发稿畅通,我和同事们架设好BGAN海事卫星。紧接着,我绕到着陆点北侧,成功拍摄到了三名航天员出舱后的画面。
↑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聂海胜(中)、刘伯明(右)、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
随后,*作无人机从空中拍摄了返回舱着陆后工作人员对返回舱进行处置的画面↓
有了这几次的拍摄经验,我和同事们又开始进行新的思索:如何让我们拍摄的照片能够具有星辰大海的感觉?如何让画面更符合梦想的色彩?于是,我们展开了新的探索。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
15日深夜,我和同事早早地来到发射现场附近,我把一台相机用用三脚架固定好,设置了比较慢的快门,并在神舟发射的时候,拍摄了上面这张照片:神舟飞船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呼啸着,奔向星辰大海。
2022年4月16日,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着陆。这次报道,我和同事力图以更快的速度在空中发现返回舱,并在第一时间抵达着陆点。
“看,飞船在那里!”同行的同事用手指着头顶不远处的天空喊道。“嘭” 的一声,只见一朵粉色的伞花在天空中绽放开来。我立即按动快门,全程拍摄了返回舱开伞、降落、着陆的珍贵瞬间。
↑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翟志刚安全顺利出舱。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太空实验室。
↑ 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合成照片)。
↑ 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飞向太空的瞬间。
“任务一项接着一项,都非常复杂非常重要。”航天员陈冬在接受采访时说,“面对这么庞大的系统、繁重的任务,我们完成任务的标准没有变,就是要拼。”拼搏,奉献,这正是航天人早已写进基因的精神。陈冬简单的话语,振聋发聩,令我震撼不已,也激励着我继续前行。
2022年11月29日夜,*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这是*载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6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当日,我与同事反复勘察,精心选择了多个拍摄点位,力求尽量还原飞船发射的光轨。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飞船在漫天星河中冲向太空的画面被记录下来。
↑ 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翱翔在漫天的星河中。
几天之后,陈冬、刘洋、蔡旭哲搭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神舟系列飞船返回舱首次夜间着陆,加之戈壁严寒,给我们的回收报道任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我们在寒夜中等待着,等待着。来了!天空中传来返回舱开伞的爆炸声,搜救*的车队也开始行动起来,远远望去,闪烁的灯光在黑夜中像一条蜿蜒的长龙向着陆点缓缓“游”去。车辆飞奔在满是梭梭根的戈壁上,扬起的尘土阻碍了视线,我抓紧扶手,尽可能寻找远处的光亮。经过漫长的行驶,远处的亮光越来越明显,我们及时抵达了着陆现场。
↑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在着陆现场,返回舱“侧躺”在地上,通体是进入大气层时的灼烧痕迹。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我最终拍摄到了三名航天员出舱的画面,并快速传回总社。
↑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一夜,发稿结束时,我看着浩瀚星空恢复深沉,苍茫戈壁重归寂静,心生无比敬畏。飞天之路不是浪漫的散文诗,多年来,新华社的镜头见证了*航天的心血与汗水、记录下神舟飞船的一次次直冲云霄,返回舱的一次次成功着陆。那道飞向星空的光,勉励我用记者的脚步去丈量航天的进步!勉励我去记录一代代航天人顽强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
*人的“太空舞步”越跳越远,精彩连连。*民族正把一个个伟大梦想的跨越,标记在浩瀚太空之上。作为新华社记者,我也将用自己最大努力去开拓新的报道领域和方式,更好地讲述*航天故事。
监制:王建华 费茂华
统筹:周大庆 刘金海
记者:连振
编辑:卢烨 程* 蔡湘鑫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0724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